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孔子重视礼仪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2:22 作者:中国孔子网 围观:

「孔子故事」孔子学礼,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孔子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孔子重视礼仪的故事有哪些1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颜徵在的娘家是曲阜大族,她于是携孔子与孟皮移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鲁国为西周初年周公(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环境,对孔子后来的教育和成长形成很大影响。

孔子年幼时,不像一般儿童那样好玩耍。孔子最初学习的是礼仪,一来是自小就喜欢,二来他少年时就开始做吹鼓手,多次见识了礼仪的场面。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了学“儒”,即学礼仪的职业。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作一种行礼的游戏。这在当时贵族社会十分重视祭祀礼仪的情况下是很自然的。颜徵在希望孔子能学好这些东西,作为将来回到贵族行列中去的阶梯。孔子自幼受到严格母教,加上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因而“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时,母亲托了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他去鲁国太师处学礼。孔子向鲁太师学习礼仪的设备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典礼的实行程序。这是孔子学礼的一个方面。所谓理论加实践,孔子学礼的另一方面,就是实地参与,向有关人员请教,即使被人嘲笑,他也心平气和,从不放弃。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学习对象的群体扩展得更加广泛。

不久,他好礼的名声就在鲁国国都传开了。有不少贵族专门去向他学礼,甚至有父亲临终前还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去当孔子的学生。当时,孔子才十七岁。

孔子重视礼仪的故事有哪些2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很多人都对礼仪不屑一顾,但孔子却是个例外。他一生谨守礼仪,相传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礼仪的重要性。

据说,有一年秋天,外面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年少的孔子原本坐在窗前读书,因为天气突然变冷,他身上穿的衣服又十分单薄,为了御寒,他只能不断地搓手。母亲在旁边看到这一幕,便对他说:“好孩子,别读书了,先休息下吧!”

孔子点点头,起身拿起桌子上用来行礼的俎豆,一声不响就朝门外走去。母亲很是惊讶,赶忙劝阻他:“孩子,外面很冷,又快下雨了,你还是别到院子里玩耍了!孔子却说:“母亲,我不是去玩耍,我是要出去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母亲愈发惊讶了,问他:“你行大礼做什么?”孔子答道:“要是我现在不学好礼仪,将来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人了。”孔子长大以后,果然成了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人,特别是在自己的师长面前。孔子一直十分仰慕老子,视老子为自己的老师。

有一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洛阳朝拜周天子。老子就居住在洛阳,孔子早就想去请教他,但苦于没有机会。这一次良机到来,孔子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他恳请鲁国国君准许自己与宫敬叔同行,国君答应了他的请求,孔子在抵达洛阳的第二天就徒步前去拜访老子。

老子当时正忙着听人通传说孔子过来了,便马上出去见他。孔子见老子亲自出来迎接自己,马上加快脚步,走到老子面前,恭敬地向他行了弟子礼。老子带着他来到大厅,请他落座。孔子在坐下之前再次向他行礼,以示尊重。

老子问他此行所为何事,孔子赶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弟子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今日特意来向老师求教如此谦恭有礼,令老子深受感动。要知道,孔子当时已经名满天

下,但在师长面前,他却谦逊得像刚入门的学生一样。

于是,老子便将自己对“礼制”的见解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返回鲁国之后,学生们来向孔子请教,请他讲讲自己拜访老子有什么收获。孔子毫不吝惜地赞美道:“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的确是我的好老师。

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野兽能奔跑,善飞的鸟我可以用弓箭射到它,善游的鱼我可以用鱼钩钓到它,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网逮住它。但是龙,我却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飞上天的,老子就像龙一样!”在孔子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们也都谨守礼仪,对老师十分尊重。

孔子重视礼仪的故事有哪些3

孔子在鲁国历任中都宰、司空、司寇、摄行相事。孔子有哪些政绩呢?

一,孔子任中都宰,中都大治。

孔子博学多才,在鲁国很有名望,鲁国的相国季孙斯推荐他为中都宰。孔子在中都大治,四方都派人来中都参观学习孔子的执政方法,以他为榜样和法则。鲁定公知道孔子贤能,召他为司空,掌管鲁国的礼仪、土木建设、水利工程等等。

二,识破阳虎的阴谋,使得孟孙无忌早作准备,三家合力打败阳虎的叛乱。

当时的鲁国,君弱臣强,鲁三桓——季孙斯孟孙无忌叔孙州仇掌握了鲁国的政权,三家鼎立,三家中季孙斯的权位更高,季孙斯为鲁国的相国。

季孙氏的宗邑是费(bi)邑,当时的费邑宰是公山不狃,他非常强横,想杀了季孙斯,取代季孙斯的职位。季孙斯的家臣阳虎,身高九尺多,勇力过人,智谋百出。季孙斯起初把阳虎当成心腹,任用他为家宰,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大管家。相府的家事大部分都是国事,所以,这个家宰的职位也很不简单。阳虎也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后来渐渐地把持了季孙斯的家政,擅作威福。季孙斯无可奈何。

孟孙氏的宗邑是成邑,当时的成邑宰是公敛阳。孟孙无忌是孔子的弟子。

叔孙氏的宗邑是郈邑,当时的郈邑宰是公若藐

费邑、成邑、郈邑这三座成邑的城墙都是三家自己修筑的,非常坚固,规格和鲁国都城曲阜一样,在当时属于违规、僭越。但三家专政,鲁国国君也无可奈何。季孙斯的父亲季孙意如鲁昭公驱逐出境,废了太子衍和他的同母弟弟公子务人,立庶子宋为君,就是鲁定公。所以鲁定公知道三家僭越违规,也不能对三家怎么样。

当时的鲁国还有一个名人,就是少正卯。这人博闻强记,巧言善辩,鲁国人称他为“闻人”。三家都很倚重他。少正卯面是背非,见三家则称颂他们辅佐鲁君,匡扶鲁国的功劳;见了阳虎等人,又说这些人强公家抑私家,使他们挟制鲁侯以令三家。少正卯挑拨离间,挑得上下势如水火。当时的人都喜欢他的辩才,没有人识破少正卯的奸诈。

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季孙斯的家臣阳虎勾结季孙斯的宗邑费邑宰公山不狃,以及叔孙辄三人商议,要用计杀了季孙斯,然后除去孟孙无忌和叔孙州仇。让公山不狃想取代季孙斯的职位,让叔孙辄取代叔孙州仇的职位,阳虎自己想取代孟孙无忌的职位。

阳虎知道孔子是贤能的人,有心巴结笼络孔子,孔子看透阳虎的用心,知道他必定会谋反作乱。他预先告诫弟子孟孙无忌说:“阳虎必定会作乱,作乱必定是从季孙斯开始,你要做好准备,才可以免除灾难。”

孟孙无忌果然预先做好准备,阳虎叛乱时,三家联合打败阳虎。阳虎被迫逃到齐国,把他所占据的鲁国田地献给齐景公,阳虎想从齐国借兵对付鲁国三家。齐国大夫鲍国建议齐景公说:“鲁国正重用孔子,我国不能战胜鲁国。不如抓住阳虎,把阳虎和他的田地一起归还给鲁国,讨好孔子。”齐景公听从鲍国的建议,在西部边境囚禁阳虎。阳虎用酒灌醉了看守他的人,乘车逃离齐国到宋国。宋国国君让阳虎住在匡地,阳虎虐待匡人,匡人要杀了阳虎。阳虎又逃到晋国,晋国赵鞅用他为臣。

三,齐鲁两国国君在夹谷山会盟,孔子立大功。

齐景公本来想把阳虎抓起来,连同阳虎进献的鲁国田地一起送还鲁国。没想到阳虎逃跑了。齐景公怕鲁国人责怪他收容鲁国的叛臣,就写信给鲁国国君,约会鲁定公在齐国和鲁国的交界处夹谷山会盟修好。

鲁定公得到齐景公的书信,召三家商议,孟孙无忌推荐自己的老师孔子跟随鲁定公到夹谷山和齐景公会盟。鲁定公召见孔子,嘱托孔子以相国的身份跟随鲁定公去夹谷山。鲁定公准备出发时,孔子说:“臣听闻国家有文事,必定要有武备。文武之事,不可相离。古时候,诸侯出离国境,必定率领官员跟从。宋襄公在盂地和诸侯盟会,没有让武将率领人马跟随,被楚成王劫持。我们要借鉴这件事,请让左右司马各率兵车跟随,以防不测。”

鲁定公听从孔子的意见,使大夫申句须为右司马,乐颀为左司马,各率五百兵车,远远跟随。又命大夫兹无还率兵车三百乘,离会盟十里远的地方下寨。

齐景公和鲁定公到达夹谷山之后,齐国大夫黎弥瞒着晏子向齐景公献计,准备用计抓住鲁定公和孔子。齐景公本来想和晏子商量这件事,黎弥说晏子和孔子是好朋友,晏子知道了这件事,计谋就不会成功。所以齐景公没有把黎弥的计策告诉晏子。

第二天早上,齐景公和鲁定公相互揖让,登上盟坛,齐国是晏子为相,鲁国是孔子为相。两国相国一揖之后,各自跟随自己的君主,登坛交拜。两君叙说姜太公和周公的友好,互相赠送玉帛等礼物。盟会的礼仪结束之后,齐景公请鲁定公欣赏齐国莱夷的音乐舞蹈。

盟坛下鼓声大振,莱夷三百多人,杂乱而舞,拿着矛戟、剑盾等,蜂拥而至,口中呼哨声,相和不绝。莱人踏上一半台阶,鲁定公骤然变色。孔子没有害怕,他走到齐景公的身前,说:“两君和好会盟,本该行中国的礼仪,怎么可以用夷狄的音乐?请命人撤去莱人的乐舞。”

晏子不知道黎弥的计谋,也向齐景公禀奏说:“孔子说的是正礼。”齐景公非常惭愧,急忙指挥莱人退下。

黎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召本国演唱的倡优侏儒,吩咐他们:“筵席之间,会召你们奏乐,你们要演唱《敝笥》这首诗,任情戏谑,如果能把鲁国国君惹得发笑或者发怒,我这里有重赏。”原来这首《敝笥》是说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淫乱的故事。黎弥想用这首诗羞辱鲁国。

筵席期间,黎弥请求为两国君主奏乐祝寿,齐景公要求演奏本国的音乐,不能演唱夷狄的音乐。黎弥传齐景公的命令,把二十多个倡优侏儒,分成两队,这些倡优侏儒穿着奇装异服,装男扮女,脸上化妆涂抹,拥到鲁定公面前,跳的跳,舞的舞,口中唱的都是淫词,边唱边笑。

孔子按着剑,睁着眼睛,看着齐景公说:“匹夫戏诸侯者,罪当死!请齐国司马行法!”齐景公不理。倡优侏儒嬉笑如故。

孔子说:“两国既然已经通好,犹如兄弟,鲁国的司马就是齐国的司马。”孔子举手向下大声呼喊:“申句须、乐颀何在?”两位将军飞奔上盟坛,在两队倡优侏儒中,各抓了一名领班,立刻斩首,其他的倡优侏儒惊恐散走。齐景公心中骇然,鲁定公随即起身。黎弥还想拦截鲁定公,见孔子有这样的手段,又有申句须和乐颀两位将军护驾,又打探到十里之外,有鲁国军队屯扎,黎弥只好缩颈而退。

齐景公知道自己得罪了鲁国君臣,两国君主会盟,本是为了两国友好而来,却搞成这样的局面,齐景公听从晏子的建议,向鲁国归还三处汶阳之田,向鲁国谢罪。

这三处汶阳之田,都是鲁僖公赐给季孙斯的祖先季友的田地,虽然是归还鲁国,实际上是归还季孙斯。所以季孙斯非常感激孔子,在汶阳之田的龟阴修筑城池,名叫谢城,以表彰孔子的功劳。季孙斯向鲁定公建议,升孔子为大司寇的职位。

四,预见天降大雨,让鲁国民众早作准备,有备无患。

有一天,从齐国的南部边境上,飞来一只大鸟,长约三尺,身子是黑色的,脖子是白色的,嘴巴很长,只有一只脚,飞舞着双翼,田野的农民追逐它,追不到,大鸟往北飞去。

季孙斯听闻这件事,询问孔子,孔子说:“这鸟名叫商羊,生于北海之滨。天降大雨,商羊起舞,所见它飞舞的地方,必定有大雨为灾。齐鲁接壤的地方必须要做好准备。”季孙斯告诫汶上百姓,修堤盖屋。不到三天时间,果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滥,鲁国民众因为早作准备,所以有备无患。这事传到了齐国,齐景公把孔子当成神。从此,孔子博学的名声,传播天下,人们都称孔子为圣人。

五,说服三家降低城墙的高度,打败公山不狃等人的叛乱。

有一天,季孙斯向孔子请教,阳虎除去了,怎么除去公山不狃?孔子回答说:“想要制住公山不狃,先要明确礼制。古时候,臣的家里不能有家兵,大夫的城墙不能高过一丈,长度不能超过三百丈。邑宰没有礼制的约束,所以作乱。你何不降低城墙的高度,撤销他的武备?上下相安,可以永久。”

季孙斯认为孔子说得对,他转告孟孙无忌和叔孙州仇,三家都同意按孔子的意见去做。少正卯忌惮孔子师徒,想让孔子的计策不能成功,使叔孙辄暗中送信给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想占据费城叛乱。公山不狃知道孔子的威望,想用重金拉拢孔子,孔子不为所动。

公山不狃见孔子不搭理他,他就约会孟孙无忌的成邑宰公敛阳,和叔孙州仇的郈邑宰公若藐,公敛阳和公若藐都不跟从公山不狃。但郈邑的马正侯犯,他勇力善射,郈人威服他,这也是一个不老实的人。侯犯响应公山不狃,派人刺杀郈邑宰公若藐,自立为郈邑宰,起兵叛乱。孟孙无忌和叔孙州仇联合打败侯犯。

公山不狃趁侯犯叛乱,孟孙无忌和叔孙州仇联合攻打侯犯的时候,趁机率兵攻打鲁国都城曲阜,让叔孙辄为内应,两人想挟持鲁定公,再攻打季孙斯。

鲁定公急忙召孔子问计,孔子说宫中的兵甲不足以对付公山不狃,请求自己驾车把鲁定公带到季孙斯的家里,和季孙斯的家兵共同对付公山不狃和叔孙辄的兵马。

孔子把鲁定公带到季孙斯的家里,不久,司马申句须和乐颀也到了季孙斯的家里,孔子看见季孙斯的家里有高台,坚固可守,命令季孙斯把家兵全部带出来,交给两位司马,使他们埋伏在高台的左右,使宫中的兵甲排列在高台之前。

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在公宫中没有找到鲁定公,打听到鲁定公在季孙斯的家里,两人率军来攻打季孙斯的家,和宫中士兵交战,宫中士兵都被叛军打散,申句须和乐颀率军杀到。孔子扶着鲁定公站在高台上,孔子对公山不狃的费邑兵卒说:“我君在此,你们难道不知逆顺之理?速速解甲,既往不咎!”费邑兵卒知道孔子是圣人,谁敢不听,全部放下兵器,拜伏在台下。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势穷,出奔吴国去了。

六,斩杀六少正卯,彻底平叛,鲁国大治。

叔孙州仇回到鲁国都城,说郈邑的城墙已降低三尺。季孙斯也下令把费邑的城墙降低三尺。孟孙无忌也想把他的成邑的城墙降低三尺。成邑宰公敛阳不想降低城墙,向少正卯问计,少正卯说:“郈邑和费邑因叛乱而降低城墙,如果成邑也降低城墙,怎么区别叛臣呢?你就说:成邑是守卫鲁国北门的地方,如果降低成邑的城墙,万一齐国军队侵犯鲁国北部边境,怎么抵御齐国军队呢?坚持这个说法,即便是抗拒命令,也不叛乱。”

公敛阳听从少正卯的计策,使兵卒穿上盔甲登上城墙,对孟孙无忌说:“我不是为了孟孙氏守城,而是为了鲁国的社稷而守。恐怕齐军突然到来,没有防御的工具,我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与城俱碎,不敢动一砖一土。”孔子笑着说:“公敛阳不能辨别这句话,这一定是少正卯教他的。”

季孙斯嘉奖孔子定费邑之功,他认为自己不及孔子万分之一,使孔子摄行相事。季孙斯每件事都要向孔子咨询请教再行。孔子有所陈说的观点,少正卯必定反着说,变乱其词,听到少正卯的话的人都被他迷惑。

孔子向鲁定公密奏说:“鲁国不振,是因为忠佞不分,刑赏不立。要保护嘉禾,必定要去除莠草。愿君不要姑息,请出太庙的斧钺,陈列在两观之下。”

鲁定公同意了孔子的建议。第二天,鲁定公使群臣商议降低成邑城墙的利害关系,只听孔子裁决。众人有的说要降,有的说不要降。少正卯想要迎合孔子,献出降低成邑城墙高度的六条意见,称为六便:一,君无二尊;二,归重都城形势;三,抑私门;四,使跋扈家臣无所凭借;五,平三家之心;六,使邻国听闻鲁国兴革当理,知所敬重。

孔子不跟少正卯绕弯,他说:“少正卯错了!成邑已经是孤立之势,能有什么作为呢?况且公敛阳忠于宫室,岂是跋扈之辈可比的?少正卯辩言乱政,离间君臣,按法当诛!”

群臣都替少正卯求情,说他罪不至死,孔子又上奏说:“少正卯的话虚伪诡辩,行为怪癖而且固执,徒有虚名惑众,不诛杀他,不能行政。臣的职责是司寇,请正斧钺之典。”于是,孔子命力士在两观下绑缚少正卯,把少正卯斩杀。群臣无不变色,三家也非常畏惧。

少正卯被杀之后,孔子的思想才得以更广泛的传播,鲁定公和三家都虚心地听取孔子的言论,孔子立纲陈纪,教以礼义,养民众的廉耻之心,所以民众不扰事生非,社会治安稳定。三个月后,鲁国的风俗大变。市集中,不乱标价;男女行路,分别左右,路上不乱;遇到路上的失物,大家都认为不是自己的东西,耻于占为己有,路不拾遗。四方的客人一进入鲁国,都有常供,不会缺乏,宾至如归。鲁国社会安定,鲁国大治。

孔子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智谋过人,杀伐果决,指挥若定,孔子不愧为治国大才。

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