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哪个书里有斗鸡的故事

2022-10-30 12:38 作者:墨香默语 围观:

《唐人小说》:东城老夫斗鸡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墨香默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哪个书里有斗鸡的故事1

《唐人小说》是一部唐代小说选集。1929年左右,汪辟疆先生有感于当时流传的唐代小说文献质量低下,希望加以整理,使其恢复旧观,这促使他开始搜集、校勘、考证唐代小说。汪先生所取篇目以许刻《广记》为主,搜集了现存唐代小说的大部分重要作品,结合多种文献进行校勘,并于每篇后附加按语,对作者、成书时间、故事源流等做了必要的考证。本书在内容上大致涵蓋了唐人小说创作的所有题材,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原貌,呈现了唐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

《唐人小说》的文字时而忧伤、时而欢快、时而涩苦、时而甜蜜。在《李娃传》与《无双传》体会到美好的爱情故事。在《霍小玉传》与《长恨传》感受到爱情的悲剧。还有《虬髯客传》那侠客豪迈超绝,虬髯客的拔刀相助,红拂女的有勇有谋。最后我最喜欢的是《东城老父传》,这篇以故事揭示了唐代斗鸡之风气。在这篇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干尸,什么是失去自我与迷失自我。

《东成老父传》是一部具有历史载体的小说,小说通过对唐玄宗为首的上层贵族斗鸡走马、奢侈无度生活的描写来揭示开元盛世由盛转衰的根由,直接批判了“兆乱于太平矣,上心不悟”的唐玄宗。

《东成老父传》中,有个名叫贾昌长到七岁的时候,动作灵敏矫健,超过常人,能够顺着柱子爬上屋梁,擅长问答,懂得鸟类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贾昌斗鸡相当的厉害。玄宗喜欢民间清明节时候斗鸡的把戏。并且建了一座鸡场。挑选了五百多个孩子驯养鸡,京城里的男男女女都把斗鸡当做正经事来做,穷人就玩假鸡。有次玄宗出游,遇见贾昌在路边玩木鸡,就招他宫里驯养鸡。因他驯养鸡当表现完全符合玄宗的心意。再加上贾昌为人忠诚温厚,谨慎仔细,玄宗非常喜欢他,赏赐他黄金与丝织品,每天都会送到他家去。之后贾昌的父亲去世,当地的县官为他准备里入葬所需的器具和运送尸体的丧车,驿站安排马车一路护送。当时天下人称贾昌为“神鸡童”。那时候的人为他编了段话,说是:“生了儿子不用让他读书识字,学会斗鸡和骑马比读书好得多。贾家这个小子年纪只有十三,荣华富贵几辈子人都比不过。他能决定利爪的斗鸡是胜是负,穿着丝绣白衫跟随皇帝轿后。父亲死在长安之外千里地方,朝廷派人拉着丧车送回家尸首。”


之后贾昌成娶了梨园弟子潘大同的女儿。结婚那天,新郎佩戴的玉佩和新娘穿着的绣花短衣,都是皇家府库里的东西。贾昌的妻子因擅长歌舞,受到了杨贵妃极大宠爱。两人受宠多年,但好景不长,因战乱,贾昌因脚受伤,与家人分散,换名寄宿在寺庙里,扫地敲钟。直到平定战乱后,贾昌回到原来的住处,发现家里已经被乱兵劫乱,一贫如洗了。他也就成为平民了,面容憔悴,也再也不可能进宫了,再也不可能斗鸡发财了。他出门路途中遇见了他的妻儿,他们的脸色腊黄,妻儿穿着破烂的棉袄。他们相视,他们相抱在一起痛哭,就这样诀别了。从此贾昌远离世俗,居住在佛寺里。

这部小说中,贾昌以君王爱好而斗鸡,贾昌的妻子以杨贵妃的爱好而歌舞,从而夫妻两人受宠多年。贾昌因为“斗鸡”得到了唐玄宗的宠信。这让我联想到了蒲松林先生的《聊斋志异》里的《促织》,走科举考试的“正途”,屡屡不中,半生已过,一贫如洗,突如其来的飞黄腾达,却是因为一只促织,这是圆满的结局?这是王朝的悲哀。现今何尝不是呢?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做到了自己呢?

以上只是书中的冰山一角。唐人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叹为观止!神怪、爱情、冒险、佛道、奇人异物、游侠义士等故事,篇篇文采极好 奇且义。 各篇后的按语也是一大惊喜: 《白猿传》原是嘲笑欧阳询长相所做,《李娃传》还用《长安图志》对里面的街坊进行了考证,《虬髯客》引用各种资料,猜测虬髯客即唐太宗。汪辟疆先生的博学和严谨,令人叹服。

哪个书里有斗鸡的故事2

斗鸡圈的旧闻逸事,苏明达听的津津有味,钟妻王丽替老公斟了杯茶,说:“都快十一点了,达儿明天还要上学呢,你们那鸡经明天再述吧。”钟子健啜了口茶,微笑道:“那都是陈年往事,那时都还没有你,你爸也才是个懵懂少年呢,改天有空伯伯再与你细说。”

“队长那鸡也输给了红瞎子吧?”苏明达不甘地问。“你说呢?”钟子哥微笑着问。“依我看队长惨败给红瞎子,颜面扫地,输的灰头土脸。”钟子健用手指叩了下苏明达的小脑袋,“伯伯斗鸡经历多了去了,你有空好好替伯伺弄鸡,伯让你听的过瘾。好了,伯伯要休息了,你回去记得把院门帮伯拉上。”

“你呀,和屁大的小孩也聊的来劲。对云清就不见你这么上心。”苏明达走后,王丽数落丈夫。“云清对斗鸡有这么上心吗,有空就窝在房间打网游,每天能把打网游的一部份时间照看我这些鸡,他都不会象现在这个样。”说起儿子钟子健就来气。“哪个样?哪个样还不是你儿子?你就不能好好跟他说。”王丽很委屈,在老公眼里,儿子就象扶不起的阿斗。“好了好了,家里不愁吃不愁穿的,他爱咋样就咋样吧。”钟子健最怕妻子掉眼泪。

“你喜欢斗鸡,儿子不喜欢,就因为这个你二十多年来正眼都没瞧过他,有你这样做父亲的吗?”“我会因为他不喜欢斗鸡厌恶他?我是厌恶他年纪轻轻没一点斗志,得过且过。”



听丈夫这样说,王丽神色黯然。想当年,头胎就是儿子,年轻的夫妻是多么高兴,特别是王丽,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儿子三四岁钟子健抱着去斗场观摩,王丽嫌那地方灰尘多,脏,极力反对。丈夫一直在外面打拼,平时也没时间管顾儿子,对云清王丽有求必应,养成儿子好逸恶劳,骄横泼蛮的性格,等夫妻发觉不对时,儿子性格已形成,想改变过来千难万难了。

宠儿就是害儿啊,这一直是王丽的一块心病。如果岁月可以重来,她真愿意以丈夫的方式抚养儿子。“好了好了,我们教育不了他,生活会教育他怎么做个男人。”钟子健搂着妻子的腰哄劝。

“你说清儿这辈子真的会一事无成吗?”王丽忧心忡忡地问。“这样发展下支,八九不离十,难成大器啊。”钟子健叹道。“现在哪家孩子不是宠着依着养的,难道他们这代人都是废物?”“废不废物你看不到吗?花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虚拟的游戏里,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都大学毕业好几年了,厚着颜面窝在家里打游戏也不思找点事干,花十多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家里又不是没钱,你干嘛老崔他工作?”“家里的钱是他老子老妈的钱,大学毕业都没能自立,怎么称得上世间男儿。想老子当年,九岁就出社会闯荡生活,他都快三十岁了,连我个脚丫指头都不如!”“好了,你能你能,要不是我爸赏识你,你现在还不知在哪儿拨狗屎呢。”“有血性,有勇有谋,忠心耿耿的子健,除了老爷子就没人赏识了?”“好了好了,看把你能的,你们一老一少不就是臭味相投嘛,都爱斗鸡。”“这你就不懂了,这叫惺惺相惜,按文人的说法,叫文如其人。按对斗鸡的认知,这叫真男人识真汉子。”

“恬不知羞,十多岁的屁大孩,也敢称汉子。”“这你就不懂了吧,有志不在年高,哪怕是雏羽未褪的斗鸡,如果有血性有斗志,就会从眼睛流露出来,更何况我七尺男儿,老丈人会发现不了,好好栽培?”

是啊,当年老爸是多么看好子健,甚至断言大哥昌星今后只能望子健的背项,要知道当时大哥三十岁未到可是中心校的副校长,前途不可限量。而子健还是个十来岁的毛头小伙。“昌星缺乏子健作男儿的那股锐气,虽然昌星不错,但只能守成,不能象子健这样开疆拓土,如果陷入困境,昌星只能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不会象子健这样兵行险着,绝地反击。当时认为这只不过是老爸酒后的胡言乱语,想不到今天一一验证了。

哪个书里有斗鸡的故事3

作者:谷文彬 谢香梅

在古今文学艺术长廊里,天真烂漫的儿童构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一提起唐代儿童,我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诗文里天才秀发的骆宾王、王勃、薛涛等人。事实上,唐人小说中也不乏儿童的身影,其中既有对儿童生活的描绘与再现,又有儿童个体形象与文人自我情感的呈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双童图(唐)佚名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敏而早慧的神童

和前人一样,唐人小说家也热衷于将一些出类拔萃的早慧少年搜罗笔下,这类儿童从小便流露出异于常人的聪明才智,他们熟读典籍,善作诗赋。比如《朝野佥载》“毛俊男”条:“并州人毛俊诞一男,四岁,则天召入内试字,千字文皆能暗书。”同书“元嘉”条:“元嘉少聪俊,右手画圆,左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群羊”,时人誉之“神仙童子”。此外,《邺侯外传》也强调传主李泌“书一览必能诵,六七岁学属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对聪慧女童的记录,比如牛僧孺在《玄怪录》中叙自己女儿牛应贞“少而聪颖,经耳必诵。年十三,凡诵佛经三百余卷,儒书子史又数百余卷,亲族惊异之”,字里行间不难感知父亲的欣喜和骄傲。

不过不同于魏晋时期对儿童思辨能力的推崇,唐人更多的是对儿童诗才的褒扬。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神童刘晏,《明皇杂录》载,“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年方十岁,形状狞劣,而聪悟过人。玄宗召于楼中帘下,贵妃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玄宗问晏曰:‘卿为正字,正得几字?’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玄宗与贵妃及诸嫔御欢笑移时,声闻于外,因命牙笏及黄文袍以赐之”。

大量善于记忆的儿童形象的出现,与唐代科举制度息息相关。唐代鼓励儿童早习儒家经典,虽官学系统并未设置童蒙教育,但有私学补足,几乎村村有私塾,为蒙养教育提供了基础条件。且唐代科举考试中特设有童子科,据《新唐书》载:“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与进士、明经并列为“岁举之常选也”。官方的大力提倡,让唐代的蒙学氛围十分浓厚,唐人小说中的这些自小熟读儒学经典、能诗善赋的神童形象,某种程度上是“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翁承赞《书斋漫兴》)的写照。

身怀绝技的艺童

唐人小说还记录了一批身怀绝技的儿童,这类孩童不以诗文才赋取胜,而以一技之长闻名。如《杜阳杂编》卷中载:“上降日,大张音乐,集天下百戏于殿前。时有妓女石火胡,本幽州人也,挈养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令五女各居一条之上,衣五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乐》曲。”又,《东城老父传》中“神鸡童”贾昌之事,贾昌七岁便“矫捷过人,能抟柱乘梁,善应对,解鸟语音”。因善于训鸡得玄宗赏识,其父去世后也因贾昌得以厚葬。贾昌甚至穿上斗鸡服与玄宗温泉相对,享尽荣华富贵。民间有歌曰:“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这种现象是唐代斗鸡风气盛行在小说中的反映。《新唐书·五行志》载:“玄宗好斗鸡,贵臣、外戚皆尚之。”自上而下地在民间掀起了一股斗鸡热潮,而斗鸡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支持,《酉阳杂俎》续八《支动》中记载一“河北军将”花费二百万钱买下一只斗鸡,可见其昂贵非常。

贾昌在文末有一段反思性话语,这实质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发表的评论,陈鸿本是史官出身,他用这种方式,抨击玄宗荒诞离奇、穷奢极欲的行为。

除了斗鸡,唐人小说家还记录了像聂隐娘这样身怀绝技、武艺高强的女童。聂隐娘十岁被一尼姑带走,与另两位女童在洞中学艺,她们“皆聪明婉丽,不食,能于峭壁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聂隐娘接受了尼姑的丹药、宝剑,在此学艺一年后便能刺猿猴、取虎豹头颅,三年后便能飞起刺飞禽,成为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女侠。

值得注意的是,聂隐娘的形象折射出的唐代社会环境状况。儿童本是“父本位”权力形态下的服从者,更何况是女童,这样的角色身份设置既反映出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政治黑暗,游侠思想盛行,人们对那些行侠仗义、来去自由的游侠儿女的崇拜,亦有道教思想在唐代文学中的渗透。足见在唐传奇中,小说家用儿童作为故事的承载者,有意识地用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与拥有神异技能的反差来设置角色在文本中的结构位置,以达到夸张、放大地反映社会风气的作用。

出身不凡的仙童

还有一类儿童出身非凡。他们或为仙女所生,如《田昆仑》中的田章为天女所生之子,因天女不忍母子分别,将田章带至天庭抚养,天帝喜爱“乃教习学方术伎艺能”。田章带着天帝所赐文书八卷返回人间,后为天子宰相。或是其母梦中受孕所生,为凸显他们的奇特,作者在其诞生之时便为其安排一个特别的亮相,如《墨昆仑》中墨昆仑的降生便颇具神异色彩,“母怀妊之时,曾梦胡僧携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与尔为子,他日必大得力。’既生之,眉目稜岸,肌肤若铁。”后果然协助赵王免于燕王之难,被授予光禄大夫。又如《司命君》“母因梦天人满空,皆长丈余,麾旆旌盖,荫其居宅,有黄光照其身,身若金色,因孕之而生”,司命君一生下来便“张目开口,若笑之容”。又或是神仙转世投胎,如《擒恶将军》中的天神游察使者之子擒恶将军托生人间时便是其母与一位“衣锦衣,乘白马,侍从百余人,皆携剑戟过之”的神秘人而生,别时谓其母赵氏曰:“当生一子,为明神,善保爱之”。其子一出生便相貌奇特:“发赤面青,遍身赤毛,仅长五寸,眼有光耀”,长至七岁后即飞升上天为东方擒恶将军。

小说家们之所以为仙童安排奇异的出身,往往是为了烘托神仙童子金光闪闪的人生经历。正如史学家塞尔托在《历史书写》中所言:“形象的构造是基于语义元素进行的。因此,为了表明英雄人物的英勇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神圣来源,圣人生平通常会赋予英雄人物以崇高的出身。”为显示其命中便为天选之子,仙童往往自小身上带着某种神秘的使命感。如司命君长至十五六岁时便突然消失,“盖游天下,寻师访道矣。不知师何人,得神仙之诀。”《王法进》中记载王法进儿童时期便好道学,年幼在古观中玩耍,“其嬉戏未尝轻侮于尊像,见必敛手致敬,若有凛惧焉。”以及擒恶将军被其母藏于密室长大,但至七岁时,“其儿忽长一丈。俄又自空有一大鸟飞下,儿走出,跃上鸟背飞去。”

稚童,在传统文学的园地里,他们只是占着小小的一角。然而,当他们以敏捷的才思、出众的技艺脱颖而出时,立刻吸引了文人的注意。文人之笔捕捉、记录下儿童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构筑了一个明净、纯朴的童稚世界,让自己,也让世人那颗焦躁不安的心灵在这童稚的世界里得以休憩,同时也让后来的成人拥有了一个可以永远回望的精神家园,这或许是唐代文人笔下儿童形象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人小说中洞庭湖想象与书写研究”〔17YBQ109〕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3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