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风暴的美文

2021-12-27 05:22 作者:新锐散文 围观: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既有彻骨的寒,又有沁人的暖

1.

“原来,每一个冬天都很冷。”是我留在庚子初春里最情真意切的一句话。

居有房,行有车,夏有凉风冬有暖气,多年来,日渐丰盈的物质生活在有意无意间让我以及周围的许多朋友,幸运地避开了冬日的严寒,守在四季如春的房间里武断地为冬天下了结论:“现在的冬天,一点儿都不冷。”

当幻想过上千种样子的2020年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感染疫情开篇,冬也以最本真的样子,还原了一种久违了的寒冷,这种切肤的寒冷连同寒冷里的温暖,注定与这场战“疫”一起,封存在我的文字里。

明珠社区与城关镇政府,一个占据县城的东北角,一个位居县城的西南面,从此处到彼处或从彼处到此处,至少拐七次弯经过六个红绿灯——如果不是因为寒冷给的感受太深,我想我怎么也不会把这两个与我毫不相干的地方之间的行走路线记得这么清楚。

2月2日,气温零下七度。社区安排我和李燕一起骑敞篷三轮车到镇政府去拉防疫物资。看着大院里那辆浅灰色电动三轮,想象着坐在敞篷三轮车上发飞扬心飞扬风在耳边吟唱的惬意,有点迫不及待。

秋衣秋裤、毛衣毛裤外加大衣长靴,再系上羊毛围巾,好多年都不曾有过的厚实装备在身,内心踏实无比。车子启动,我心飞扬。行驶在人车稀少的街道上,伴随着电三轮“嗡嗡”的响声,轻松地和李燕唠着家常。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既有彻骨的寒,又有沁人的暖

驶过一条街,拐了一个弯,寒意渐渐侵袭而来,口罩变硬变冷,一呼一吸间浸透着冰凉,随着车轮滚滚往前疾驶,寒风穿过鞋子、袜子、外套、毛衣直抵肌肤,乱发狂舞。左拐,右拐,寒冷入骨,脑门生疼,耳朵发痛,路旁的树枝并没有摆动,耳边却是风声猎猎势如猛虎,轻松的聊天变成一遍遍虚弱的询问:“燕儿,还有多远?还有多远?”

2月5日,气温零下九度。再一次坐上李燕的三轮车沿原路到原地去拉物资。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我全副武装,戴上了帽子穿上了军大衣,断了心飞扬的念想,只想快去快回。车疾驶,风掠过,自以为做足了的准备,还是败给了冬的寒冷,当三轮车稳稳当当停在镇政府后院,我那特意多穿了一双棉袜的双脚,透着仿佛裸踩在冰上的寒意。

而这样的寒冷,李燕每天都在经历。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既有彻骨的寒,又有沁人的暖

李燕是社区公岗人员,除去社保,每月拿到手的工资是1200元。老公残疾,儿子上学,她的工资加上老公儿子的低保,一家三口每月的全部收入是1998元。电三轮,是李燕的“私家车”,从她两年前到社区做公岗开始,就成了社区的“公车”。防疫工作启动后,除了正常的摸排、盯控外,她和她的电三轮还一起承担了为社区领取、发放防疫物资和各种资料表格的任务,穿城去穿城回,有时一天跑一趟,有时一天跑好几趟,领回物资后再一一发放到各卡点,社区下辖12个小区,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每天都要转好几圈。有时实在忙不过来,就一家三口齐上阵,老公帮忙值守卡点,儿子为被隔离人员送米面。

“挣这么少的钱干这么多的活,你觉得亏吗?”

“人都是凭着良心做事的,挣多挣少不说,既然挣这份钱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在眼泪冲出眼眶的刹那,我给了这个普通女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样的寒冷,我已有好多年不曾体会。十八岁以前的记忆里,有过这样的寒冷。那时一季一季扛着这样的寒冷走在乡间求学的路上,母亲尽其所能年年为旧棉衣絮上新棉花,续上短了半截的袖子和底边。姑妈送来棉手套,大姐做双新棉鞋,虽然享受着接力的温暖,但手脚上的冻疮还是红豆一样,年年发几枝,又痛又痒,成为留在记忆里光阴的薄凉。离开乡村后的许多年,路越走越远,日子越过越好,出门有车,进门有暖气,看不到玻璃上的冰花,看不到白菜冻成冰疙瘩,忘了手脚上的冻疮哪一年不再复发,也就渐渐忘了冬天本来的模样。

立春后的日子,寒冷有增无减,气温飞快地下降,呵气成霜。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李燕依旧扛着无处躲藏的寒冷奔波在街头巷尾。每次看到她的身影,总会想到挂在冬日枯枝上的那一两颗沙枣,看上去岌岌可危,无限孑立,却又具有饱满的、坚硬的气力,让人忍不住地感动,忍不住地心疼。

2.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既有彻骨的寒,又有沁人的暖

冬与春的交替,是寒与暖的博弈。谁也无法阻挡冬的寒冷和光阴的薄凉,就像谁也无法阻挡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动人一样。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铺开了一场人类与新型冠状病毒较量的战场,当一批批医护人员听从国家召唤,奔赴抗疫一线,舍身忘死、拼搏奋战时,一个个的平凡人也在各自的世界里,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比如用细节温暖隔离人员的政法委副书记王占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为方便联系交流,各个卡点都建立了微信群,名称大同小异,不外乎“隔离人员工作群”、“疫情防控工作组”……等等,正式而又严肃。而在王占宏书记负责的融盛源宾馆隔离点,所有工作人员和隔离人员拥有一个温馨的群名:融盛源家人入住交流群。“我感觉‘隔离’这个词很冰冷,虽然全国的统一叫法是隔离人员,但我还是想着尽可能地避开‘隔离’两个字,让他们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王书记这样说。

一声“家人”,春风化雨,足以融化所有的不安、焦躁、慌乱和抵触,而温暖就是如此简单,有时仅仅改变一种称呼就足够。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既有彻骨的寒,又有沁人的暖

比如81岁退休教师孙秀云老人,自2月9日以来,无论天有多冷,每天都会用红枣、生姜、梨等6种食材熬制一锅驱寒汤送到小区门口监测点,让一线工作人员喝一口自己秘制的姜汤取暖,是老人最朴素的心愿。

比如社区居民金风勤,连续六天为门口值班点送爱心餐,摊饼、粉汤饺子、包子、油饼、米饭、麻辣烫,天天不重样,只是因为“看着门口值班人员大冷天站在岗位上,一站就是一天,特别心疼。”

比如为卡点送来热乎乎油饼的海建华,送来水果餐点的孙海波,连续多日为工作人员送爱心餐的吴惠萍、田桂芳以及许多不愿意留下姓名和照片的爱心人士……我们的县城如此之小,小到只是中国地图中的一个黑点,我们的民众如此普通,普通到哪怕只是社区花名册中的一个姓名,也要在寒冷中努力地钻木生火,用一簇簇微小的火光,温暖头顶的这片青天,烘热脚下的这片黄土。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既有彻骨的寒,又有沁人的暖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留给光的缝隙。走过积雪原野,走过冷冽寒风,走过突如其来的这场纷扰,所有被打乱的节奏都将回归到正常轨道。

坐在二月的窗前,写下一段寒,写下一段暖,沏杯清茶,把眼睛望向窗外,远一些,再远一些,那里有山峦,有河流,有云朵,有烟火,那模糊的美感和远意,总有一项会击中内心,像春风染绿了原野,像花儿怒放在枝头。

2020年,既是双春也有闰月 ,自然已为我们补给了一段春色盎然的人间四月天。这彻骨的寒,这沁人的暖,都将在春天以最美的姿态呈现。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既有彻骨的寒,又有沁人的暖

这个被疫情风暴席卷了的冬春,既有彻骨的寒,又有沁人的暖

作者简介:王淑萍 回族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嘴山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喜欢用我手写我心,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著有个人散文集《遇见自己》《流年里的余温》,作品散见于区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和公众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