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礼物的诗歌(写一首关于礼物的诗歌)

2022-10-27 22:11 作者:月夜诗歌甄选 围观:

现代诗歌|礼物(外一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月夜诗歌甄选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礼物的诗歌1


开不了口

想送上一声温暖的问候

却开不了口

虽然过去了一年之久

分开在前年的午后

却时常思念在去年的深秋

爱的尽头

覆水难收

却百般困扰在心头

深秋的枝柳

低下了头

鱼儿还在水中畅游

却没有了欣赏的理由

你不在左右

冷冷的街头

少了我的回眸

我时常独自环望四周

想在某一天突然遇见你的害羞

没有了问候

不是不想遇见的理由

是怕遇见了只是点了点头

匆匆遇见却不敢挥手

想说再见却开不了口


过去的温柔

像让我发现了新大洲

一声问候

却开不了口

一个表情

藏着我无数的追求

一直守候

好像让我失去了爱的自由

爱悠悠

却是凄凄的双眸

开不了口

那就让爱在风中驻留

礼物

新年的礼物是几位好友的祝福

虽然远隔五湖

却如酒一样温暖了肺腑

彼此从陌生到相熟只言片语中藏了深深的知足

从前短信 电话到现在的手机屏幕

技术的进步让遥远的距离变成寸步

女儿画了一幅图

笑声传满了整个房屋

妻子送来的礼物

让我心动的直欢呼

而我却有些疏忽

只是写满了诗书

虽然有些简朴

但是祝福却如午夜凌晨的歌声一样久久回荡在半空起起伏伏


而我又很想哭

曾经喜欢的女孩是不是和我一样摆脱不了无法牵手的孤独

我很安静只是默默的看着屏幕

只想得到一个哪怕是表情的回复

但是等来的却是空空的酸楚

我和你之间的回顾一直感觉像柔风细拂

有了开始却是等来了无言的结束

记得那年寒冬送你的礼物是否还放在你的衣厨

我没有把自己说服却盲目的去追逐

我不想退步想更靠近你一步

如今再想起希望你永远开心幸福


个人简介:80后,网名:月夜,出生于上海。热爱诗歌。走进李,杜,让诗歌流入生活,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版过同名诗集《月夜诗集》,曾经在“井冈山游记杯”获优秀奖,“十一.届华鼎诗歌杯”获精英奖,“见证中国,崛起诗文大赛“银奖,“中国最美游记重庆杯”获三等奖等,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优秀奖。

关于礼物的诗歌2

诗歌有话说,今日话中秋。

自古,中国人就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圆缺,但中秋的圆月分外耀眼,承载着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愿望。中秋,也成为了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事实上,这个节日既古老也“年轻”。“中秋”一词,大约出现在西周时期,古人以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月”或“三秋”,而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把中秋作为节日,源于对月亮的崇拜。古人认为太阳代表苍天,月亮代表大地。八月是收获的季节,要感谢大地的恩赐,这就有了“秋祀”,“秋祀”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月。

到了魏晋时期,登楼临轩,酌酒赏月,逐渐成为习俗。然而,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传统节日,相比春节、清明、端午,确立时间最晚。

中秋既然是有关月亮的节日,自然少不了月亮这个绝对“主角”。

这是辛弃疾在《木兰花慢》中,提出的一连串关于月亮的问题。中秋的明月慢慢落下,要落到哪里去呢?在另外一个人间,那里的月亮是不是才刚刚升起?是不是大风把月亮吹走了呢?月亮没有根,是谁把它系住,挂在天上?嫦娥居住在月亮上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在科学观测技术有限的年代,遥望明月,放飞想象,或许就是古人赏月的乐趣所在吧。

古人喜欢赏月不仅是为了观赏明月之美,更是喜欢通过用赏月这种方式来寄托对远方亲友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脍炙人口。寥寥数笔,就把人们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唯美意境。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和孤独感,让古今游子实现了心境上的契合。

诗中提到的桂花,常与月亮一起,成为思乡的“情感代言人”。八月十五,玉露生凉、丹桂飘香,与高挂天宇的明月清辉遥相呼应,天上人间,完美组合。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将桂花飘落比作嫦娥赐予人间的礼物。在闽台地区至今依然保留有“待月华”的习俗。此外,由于古代科举乡试设在八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学子都在八月以折桂喻意中举。因此,折桂互赠,也成为了中秋的习俗之一,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透过苏轼的诗句,麦芽糖和酥油的香甜,与中秋夜的月华,一同穿越千年,映照在今人心间。一块圆圆的月饼,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亲情乡情,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的月饼样式品类繁多,有广式、苏式、潮式等等,不管是哪一“流派”的月饼,中国人吃的不光是味道。一轮圆月下,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把月饼切割成块,再分而食之,这样才有了团圆的满足。

苏轼的这几句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击中了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月亮不会永盈不亏,人无法永聚不散,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珍惜此时此刻的相聚与美好。

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因为家国同构,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深入骨髓的信仰。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

那么,今晚,就着月光,你会吟诵“明月几时有”,还是“举杯邀明月”,亦或是“月是故乡明”?无论是哪一首,我们都希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沐月光,尽享幸福与美满。

统筹:吴炜玲

编辑:张欢、袁亨瑞

朗诵:吴炜玲、陈兵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来源:新华社

关于礼物的诗歌3

“梦想,让努力奔跑的姿态,美过一朵花。”

“生命的每一处落笔,藏着时光酝酿的,饱满激情。”

“是时候握着阳光明亮而温暖的手指,开始勾勒未来果实,饱满流畅的线条。”

……

今天(19日),2021年中考大幕开启,浦东新区新云台中学62名初三毕业生的行囊里,除了必备的考试用品,还塞进了一份昨天(18)刚刚拿到的礼物——校长王晓云为每位学生私人定制的明信片,上面写有校长创作的三行小诗。

为毕业生送上祝福与关爱,是王晓云坚持多年的传统。从去年送给每位学生一封信,到今年为每位学生写一首诗,王晓云希望,“用一种仪式感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每个走进考场的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坚信每个生命都会发光、发亮!”

新云台中学成立于2008年,是一所“家门口的初中”,2018年成为上海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今年,学校共有62名初三学生参加中考。早在一个月前,王晓云就开始策划为学生们制备毕业礼物。

王晓云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调入新云台中学后,她就成为了一名“有心人”,将平日观察到的校园美景、教师教学故事、学生学习场景等,化作诗歌流诸笔端。她先后创作了118首诗歌,并整理成诗集《云上花开——教育的诗意绽放》。

“这次中考前,每位学生收到的明信片都是独一无二的,诗句是我根据孩子的特点、从诗集里挑出来的。以短小精悍的三行诗鼓励他们,可大家都能看到这一路成长中的努力和收获。”选定了内容和形式后,王晓云坚持手写明信片,“一张张写完,再盖好章,一共花了三四个小时。”

除了三行小诗,明信片的图案也很有讲究,都是王晓云平日里随手拍下的校园美景。

书信和诗歌,看似与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距离较远,但王晓云另有考虑。她说,细读这些诗作,可以引导学生们感受生命的节奏,聆听四季的欢唱,继而联想到友善的同伴、敬业的老师以及有趣的课程,这些都是校园生活的一种诗意写照,是教育的诗化,也是诗意的教育。

在新云台学校,王晓云平时就鼓励学生和教师们关注身边的景色和故事,鼓励大家写诗歌和散文,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悟,引导全校师生关注自己、认识和认可自己,倡导青年学子更加关注生命的美好,传递一种积极、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图源:新云台中学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