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马关的美文

2021-12-26 15:47 作者:此时文山 围观:

散记马关

文山美文|散记马关

  古林箐

文山美文|散记马关

八寨民居四合小院一条街

文山美文|散记马关

阿峨新寨

  ●张永权

  我对马关的向往,是从读两位马关籍作家的作品开始的。

  胡廷武是马关县城马白镇人。读他的《九听》,就随作家散淡、洒脱、自由、真实和风味十足的文字中,走进了一个边陲小城白马镇。小镇上各种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们知足长乐的幸福观都通过他们的书声、鸟鸣、鼾声、吆喝声和戏文让我们着迷。读这样的文字,自然对作家笔下的故乡有了一种亲临的渴望。读另一位出身于马关大栗树乡的彝族作家、诗人周祖平的散文集《南高原恋歌》、诗集《亲近南高原》,感动我的不仅是质朴文字中所表达出的那种对故土的赤子真情,还有“古老的化石般”的马关人的坚强、纯朴、善良、真诚的个性,还有如诗如画的马关边陲的神奇、美丽、丰富。我随两位作家的作品,初识了马关人,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一种想要走进马关的冲动。

  2008年5月,中共马关县委、县人民政府邀请著名作家刘兆林、陈世旭、王剑冰、邵丽、欧之德、杨红昆、胡廷武、李霁宇、冉隆中、周祖平、张邦兴等到边陲马关采风,我有幸作为这次中国作家采风团的一员,走进了马关,实现了多年来的心愿。

  

  历史马关 边陲风云  

  

  马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边陲县,和越南相连的边界线长达138公里。马关又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内蕴的边关县。从上世纪70年代在马关花枝格仙人洞九龙口石洞中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等原始工具上,我们便可触摸到马关历史的厚度,也可以想象到远古时代的马关人,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河谷坝子繁衍生息,他们用石斧开天辟地、用石刀撵山猎物时的艰苦历程。

  马关人从旧石器时代走来,走到汉代,马关边陲进入了西汉版图。马关人,无论是汉族、壮族、傣族,还是苗族、彝族、瑶族、布依族等,脉管里都涌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赤子爱,使边陲马关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和边关的稳定安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马关县各族儿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无愧于祖国边疆忠诚的保卫者,也无愧于礼仪之邦的和平使者。

  在边关多事之时,在民族危难之秋,马关儿女用他们的血肉筑成捍卫祖国的“长城”。这道长城筑在马关儿女的心上,筑在边关要塞上,虽然今天已成为文物,但文物承载的历史,也让我们的祖国母亲为之骄傲。

  在这些“长城”中,有一座叫阿雅古城,又名八寨土司遗址,那残存的每一块砖石,都写着边关儿女对祖国的忠诚。

  阿雅城建在陡峭险要的大山上。600多年前,阿雅土司龙上登为了维护边关的安宁、保卫祖国的边陲,在这里筑墙建城,青石的墙体,高达二三米,厚一二米。古城墙居高临下,悬崖峭壁,扼守着边关要冲,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作家们爬上阿雅古城,伸手触摸长长的古城墙,仿佛走进历史,走进边关风云涌动的时代,似乎那冰冷的石墙也变得滚烫了,耳畔也好像传来被历史封存的战鼓马鸣和喊杀声。

  的确,在阿雅城下,当年的保卫战是十分惨烈的。仅明万历34年5月的那次战斗,其宏大的战争场面、惊心动魄的厮杀,在冷兵器时代是十分罕见的。资料记载,当时境外入侵者达数万,像蚂蚁一样向阿雅城爬来,他们还赶来了百十头大象冲杀,一时间马鸣象吼,杀声震天,战鼓催天,飞沙走石,血肉纷飞,阿雅城墙的每一块石头,都浸染着边关儿女保卫祖国的鲜血。今天,残存的墙体下,许多红色小花,一年四季开不谢,马关人说,那是当年龙上登将士的热血化成的。

  龙上登筑城戍边,名声大振,被边关儿女封为“八寨王”。

  龙上登守边有功,其心日月可鉴。明崇祯6年,阿迷土知州普名声的小老婆万氏,在普死后拥兵自重,野心勃勃。她指派其心腹赵奴买到阿雅诱说龙上登反叛朝廷,攻打昆明。龙上登听后怒火胸中燃,说道:“我本汉臣,数百年受国家厚恩,累代敌挡安南,恨无尺寸之功,何恶从逆,以遗万代骂名!”其语掷地作金石声,见证了一名边关儿女的耿耿忠心。

  边关的历史,往往都是在战争与和平中交替前行的。在马关漫长的边境线,界碑威严,碉楼和烽火台高耸;罗家坪大山,蜿蜒的战壕和地雷警示牌,无不涌动着血与火的风云。但边镇市上,边民往来,你背来土特产,又买回我的日用品。无论是都龙,还是金厂,那些头戴笋叶尖笠帽的外国女人,在我们的大街小巷走来走去,一脸和平的阳光。罗家坪山上当年被炮火摧折的古树,今天又发出了新芽。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诚心待人的民族,当然也在祖国有危难时,都会用自己的血肉去筑成新的长城。无论在何处,朋友来了,有好酒;要是豺狼来了,自有猎枪去迎接。但愿烽火台上的烽火不要再燃,碉楼中的枪口,永远在和平的阳光中安静。

  

  

  阿峨农民版画,让世人惊异

  

  阿峨新寨是我们走进马关的第一站,是一个壮族自然村。

  阿峨,是壮语的译音,其意是“有芦苇的地方”。阿峨是一个很美丽的壮族村子,她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地灵人杰。阿峨壮家人,亮丽聪慧,出口成章,连说话的声音,就像唱歌一样优美。阿峨的出名,是因为这里的农民版画。阿峨的农民版画,以它特有的艺术品格、民间性质,让人叹服,马关边陲也因此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今天,阿峨版画已经闻名海内外,让世人惊异。

  好山好水养育了勤劳聪明的壮族人,同时也孕育了他们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阿峨,男人大多会作画,女人个个人会绣花。他们没有人想当画家,但却从作画绣花的农民中,走出了让世界睁开大眼惊异的农民版画家。

  走进阿峨农民版画协会的大楼,四周的墙壁上,错落有致地挂着阿峨农民的版画作品。宽大的画桌上,几个农民正在忙于创作。他们中有男有女,年纪大的已鬓发斑白,年纪小的不过十来岁。他们有的正专心构图画草稿,有的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线条,有的正在印制刻好的作品。他们作画的工具就地取材,连废弃的灯泡也可以派上用场。圆圆的灯泡在蒙纸的画版上反复推磨,然后揭开画纸,一幅版画作品就诞生了。

  再看他们版画作品的展厅,更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连来自北京、沈阳、南昌、郑州的那几位著名作家,也都情不自禁地称赞他们是“智者”,是“画神”。

  阿峨壮族农民版画,都是农民创作,表现的也大多是壮乡的生活和风土人情。题名《小院梳妆》的作品,在风情浓郁的壮家小院中,正要出门的少妇拿出小镜梳妆,她身边的丈夫,背着插有雨伞的背篓,望着梳妆的女人,目光中流出甜甜的笑容。院坝中争食的鸡鸭、阳台上的盆花……又平添了这幅作品和谐平静的生活气息。还有《六月花饭香》所表现出的壮族六月节的喜庆气氛,《大地之子》中农民、耕牛和土地之间的依恋之情,《农家乐》里壮乡新农村的欢乐场景等等,无不让我们惊叹壮乡农民版画家的聪明才智,也让我们感受到边陲马关民间文化的丰厚底蕴。

  阿峨农民版画,随着时代前进,其艺术技巧也在变化,表现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在展厅中有一幅《捞鱼娃》的作品,水中嬉戏捞鱼的壮家少年,那种调皮的动作神态以及鱼蹦跳中的欢乐,都是用写实和夸张的艺术线条表现出来的,这和过去一些纯写实的作品相比,在艺术上便多了一些现代的韵味。而创作这幅版画作品的作者年仅8岁,他的名字叫龙俊勒。还有龙继魄、龙子辉、卢正林共同创作的大型版画作品《故居》,长2.5米、宽0.8米,是迄今为止农民画家创作出的最大的版画作品。其构思的宏大、境界的雄奇、内容的深厚,都是空前的。作品把壮乡农民的二月祭龙节、三月三对歌节、六月花饭祭祖祈福节以及壮乡农事、风俗习惯、山水风光、田园民居、人物活动,全都纳入其间,其线条之精细、人物音容笑貌神态之逼真、壮乡生活气息之浓郁,都可堪称版画中的佳作。这幅壮乡农民创作的《故居》,可称之为壮乡农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正在画室创作的农民版画家龙继魄,是阿峨农民版画的发起人。这位年近6旬的老人告诉我:阿峨女人爱绣花,他们的花衣、花头帕、花围腰、花鞋,全都是自己手工绣制的。由于绣花工序繁多复杂,男人们便帮忙描花样,她们从依花样刺绣到把花样刻在木板上用布蒙上托出花样来绣,被文山州文化馆的专家看到后,说他们创作的就是版画作品。于是,他在1976年创作了一幅《祖国万岁》的版画,送到州上展览,被评为二等奖。他捧着大红的奖状和20元的奖金,那种激动和高兴,今天说起来,都还溢于言表。从此,版画便开始在阿峨发展了起来。龙继魄告诉我们,阿峨的版画真正得到发展,还是靠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寨门打开了,不仅外省人来了,外国人也来了,阿峨的版画就像长了翅膀,飞出了壮乡苗岭,飞到了大江南北,还漂洋过海飞到了国外。如今阿峨新寨家家有画家,男女老少都会创作版画,许多作品在国内外、省、州参展,多次获奖,阿峨版画名声响当当。

  不仅世界通过阿峨版画认识了壮乡农村,边陲马关也因此走向了世界。

  

  美丽的地方,美丽的人  

  

  马关,山美、水美,自然风光独特神奇。热区飞瀑,银河梯田;大山巍峨,云海神秘。古林箐多彩的热带雨林和深厚的原始古林,互为映衬。高大的擎天树,好几个人才能围抱的树杆和直指苍穹的气魄,可称为古林中的伟男子。和恐龙同行的远古活化石桫椤树以及董棕、大树杜鹃,在他们的年轮中,记录着马关这方古老土地的许多读不透的自然秘密。我们穿越原始森林中的“七马古道”,去寻找马关开放的美丽。青苔覆盖的石板路和马蹄印,掩盖不住当年古道上的繁荣。一条边境线上的“七马古道”,使神秘古老的边陲马关,能北接昆明走内地,南连河口下南洋。“三七”是文山的名贵药材,也是马关常见的土特产。这条古道也因运输三七而被称为“七马古道”。几百年前,马关的“七马古道”就和云南的“茶马古道”齐名。两条古道、两只翅膀,使云岭高原得以连天下。“七马古道”也自然使古老的边陲马关,成为开放的马关,走向世界的马关。

  秘境马关,使马关人具有一种纯朴、善良、真诚的本性;开放的马关,又使马关人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头脑灵活、热情好客。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美丽古老的马关,也是江山多娇人才辈出。千百年来,边陲马关的杰出人物,在这方美丽的地方,不知书写出了多少英雄的华章。龙上登不仅是保卫边疆的八寨王,是马关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同时,他还是目光远大、与时俱进、传播中原文明的文化开拓者。在他之前,马关大概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学校。明万历43年,龙上登奉命进京继承土司职位时,在京广交朋友、求教名宿,他为边陲的落后愚昧忧心,深感边关要繁荣进步,一定要用文化启迪人的心智。于是,他从京城归来后,就在马关兴办学堂,从此,边陲马关才有了真正的学校。《开化府志》记载:“开化为三部长官司地,旧未设学。万历间,土司龙上登始立。”内地的中原文明和科学知识,随着学堂中的琅琅书声,传遍了边关大地。

  马关历史的前行,总是和本土时代的先进人物对先进思想的传播结伴而行的,甚至是先进人物的思想引领了边陲儿女去穿越时代的屏障,走向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些本土的有识之士,他们为了马关的未来,走出马关,又回到马关,就是流血献身,也无怨无悔,义无反顾。

  我们来到上世纪20年代八寨小学的遗址。青瓦斑驳、小草凄凄。这座百年老屋,就像一位历史老人,在向我们这群后来者,讲述70年前,一批胸怀世纪风云的马关先进青年向镇清、向镇蕃、向镇弼、李国定等人,奔赴广州,在农讲所聆听马列真理,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传奇人生。老屋无言,我们却似乎听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中共马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时,先行者们的庄严誓言,听到了李国定为传播革命火种,组织农民武装时编唱的革命歌谣:“穷人苦,穷人苦,衣烂无布补,肚饿无粮煮;男的露出两只臂,女的露出一对乳,羞耻难顾,吊着屁股,走路要打拐,脸色似黄土;出兵和出粮,出款用钱数。穷人为何苦,苛政猛于虎。穷人要翻身,跟着共产党。工农齐联合,打倒官僚和田主。”还有八寨农民起义时的喊杀声、枪炮声和革命先烈面对屠刀时视死如归的口号声!

  一幢老屋,一间爱国主义的神圣课堂。无论是谁,一旦走进这里,我想绝不仅仅是对先行者的缅怀,更重要的是接受思想的洗礼,聆听时代前行的号令,然后开始新的征程,去创造新的辉煌。

  今天的马关人,在新的征途上,他们大多把真诚、纯朴、善良、热情、坚毅的本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情怀、走向未来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成为他们新的人生坐标。通过他们,又展示出时代马关的崭新形象。今天,当我们来到壮乡,壮家儿女排队站在寨门口,载歌载舞,美酒飘香,一杯迎客的进寨酒,让我们品不够壮家儿女的好客热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广交朋友的真诚和胸怀。我们在傣家新农村,接受傣族姑娘花枝洒清水的洗礼,从这优美的民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心灵的美丽,是傣家人代代相传的生命的美丽。

  更让我们惊异的是,我们采风团的车队,无论是过壮乡苗岭,还是进彝乡瑶寨,路边的红领巾小朋友,都会自然地举起手来,向我们敬一个深情的队礼。幼小的年纪,美好的心灵,也同样见证了边陲马关的纯朴、真诚和文明。

  马关少年儿童向客人敬礼,突然让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中,刚刚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的一名三岁幼儿,躺在担架上向解放军叔叔举手敬礼的感人细节。一个稚嫩生命的真诚感激,就体现在这一瞬间的举手敬礼上。他是在向救他的解放军叔叔敬礼,更是在向我们的国旗敬礼,向我们的祖国敬礼!今天,我情不自禁地把马关路边少年的敬礼和四川灾区那一个特别的敬礼连在一起,看到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看到了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美好的民族精神。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真诚、善良、热情和讲文明、重礼仪,都是我们民族的品性。在马关,从一个个少年儿童的队礼上,我看到了马关的美好形象,也看到了马关人的希望和未来。

  马关的山美、水美,马关的人更美。

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汤维

审核:字丹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