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纺线织布的美文

2021-12-25 16:14 作者:中国乡村美文 围观:
奶奶和她的纺线车

奶奶和她的纺线车(散文)

年关又逼近了,在忙年的千条万绪中,大人们总会张罗着给孩子们添制新衣,我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过年也穿新衣,而我的新衣却是奶奶一手纺出来的。

三寸金莲,一头银发,满面慈祥。从我有记忆时起,我的奶奶给我的就是这个形象,好像从未年轻,也从未再老。

竹轮轻转,银梭渐满,棉线悠长。在我的记忆长河中,一台古老的纺线车,总是那样清晰而长久,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模样。

我的奶奶,生逢光绪动荡之年,一路走到二十世纪的末叶,身经数朝,年享近百,阅尽人世间的苦辣酸甜。

奶奶的纺车,何时转起?无从知晓。斑驳的竹轮,油光的摇柄,古香的支架,黝黑的底座,彰显着悠久的岁月,昭示着一个跨世纪百岁老人的几多艰辛。

“奶,棉条在你手里怎么变成棉线了啊?”每次看着奶奶坐在纺线车旁,右手摇着竹轮转四下,再倒转一下,捏着的棉条的左手优雅地一扬,棉条就变成了细细的棉线,缠入线锭上,而且粗细一致,从不断线。等线锭缠满了,取下来,再用线耙汇成一打打的线。我不知道多少次偷偷地学奶奶纺线,不是出不了线,就是一转就断,至今不解,永存敬慕。

奶奶和她的纺线车

每年棉花一摘完,晒干,脱籽,弹成花绒,再用一支小竹棍和搓板把花绒做成尺把长的棉条,我的奶奶就开始了她夜以继日的苦纺,给家里纺,给别家纺,头年纺到接上次年的新棉,周而复始。

摇轮不息,纺车嗡嗡,银丝绵长。是的,我很难见到这台古老纺线车有过休停,我的奶奶,用她灵巧的双手,为她的后人营造着温暖,编织着秀美,消耗着自我。如豆的灯下,奶奶不停地转动着竹轮,伴着竹轮运转的和声,我时常听到奶奶低声地吟唱。

纺线童会纺线纺个红褂儿绿褂儿去看戏……奶奶没有上过学堂门,她唱出的所有歌谣都是她随口编的。纺线车哦嗡嗡响哦我儿过年穿新衣裳哦……我在一旁用线耙汇线绽子,奶奶就教我唱:纺线车(cha),汇线耙, 呼啦啦,纺棉花,织成布,做成褂,染红绿,令人夸, 过新年,乐开花。

奶奶和她的纺线车

奶奶四十六岁开始守寡,带着我的父亲,孤儿寡母,尝尽人世间难以想象的苦。她用三寸金莲的小脚下田,她扶着小凳在地里锄禾,她为别人家纺线常到鸡啼,以换回微薄的工钱聊以度日,她生十二儿女唯父幸存,她哭干双眼拼死让父上学,她带大我辈再带大她的曾孙,她用她的这台纺车为四代人供尽了温暖,挤尽了养分。

直到我到大冶师范读书,我还在穿着奶奶纺的棉线衣裳。记得一次我到学校北边的塘里洗衣服,一位当地的阿姨对我说,“你这位同学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啊!”我一时不明白这位阿姨为何出此言,仔细一想,原来我身上穿着奶奶纺线织成的棉布衣,人们把这种布衣叫做“棉布筒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基本没人穿了,它开始象征着贫穷,已被各种“洋布”代替,而我,仍然穿着奶奶纺出的棉布衣,温暖着我的青春,激励着我的斗志,时刻警醒着我牢记奶奶的似海深恩。

奶奶作古已三十余年,奶奶的纺线车也难觅踪影,唯有这车声常伴于耳,唯有祖恩永记于心,纺车不古,浩恩长存。

审阅:静和

简评:朴实的语言里蕴藏深厚的情感,通过回忆奶奶的纺线车怀古念旧的情怀,从而表达对奶奶的感恩和怀念。

作者:徐凯,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第二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赵一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原创首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