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三八节的美文

2021-12-29 03:19 作者:添翼心语 围观:

文/添翼

红光灯影映照在大地上,给人们带来一片繁荣的景象。

「散文」大红灯笼高高挂

无数次仰望高高悬挂的灯笼,总感觉灯笼不仅给人无限遐想和向往,还蕴藏着无尽的历史记忆。这无尽的记忆,有艰难曲折的拼搏,有砥砺前行的奋进,更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么多元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强大富饶。

众所周知,灯笼寓意喜庆祥和。西汉时期,灯笼制作工艺 就已被古代先贤娴熟掌握,削剥出的弹性竹篾,经过打孔、拗槽、穿线、捆绑、固定等程序,灯笼骨架便呈现出来;再沿骨架裱糊上纸,阴干后,书写、绘画或剪裁粘贴人物、花鸟、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一个喜庆的灯笼便大功告成。

看似简单的制作工艺,却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单从灯笼制作的手工技巧来说,难以想象在一个没有精准器械的时代,仅凭手、眼和简单工具,钻出相同大小的孔,打出深浅一样的槽及同样形状的竹篾;配上精美灵动的绘画剪裁图案,那样的构思和设计巧妙与灯笼相结合,令人敬佩与感慨,融入了古代先贤不懈追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精神。

「散文」大红灯笼高高挂

民间素有新春佳节挂灯笼的习俗,说起挂灯笼的由来,众说纷纭。相传,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时会爬 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驱赶“年”,家家户户挂灯笼,这个习俗从此就流传下来。

虽然流传有这些浓郁色彩的出处,但我更愿意相信挂灯笼的由来与指引回家道路的灯火有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尽管王维的这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描写重阳节思念亲人的诗,但对于中国人来讲,无论何时,思亲之情永远不会改变。那些长年在外求学、务工的人员,何尝不希望一直陪伴在父母亲人身边尽孝尽责,可社会迅速发展,已经让人无法兼顾,只有每当皎洁月色盈满床头时,心就默默飞向远方的故乡。存积一年多的思乡之情,从春运开始便释放出来,火车、 汽车、轮船……各类交通工具往返穿梭。每个人都急切盼望回家团圆。

记得十五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陌生的城市和环境,令人油然感到无法融入的惆怅。时值青春年少,我内心多有温暖与关怀的需求。那时,通信联系局限在一张盖有邮戳的信件上,所有的思念之情,只能通过信笺上的一个个文字表达 出来。信件爬山越岭大约一星期才能到达家人手中,而我望穿双眼收到家人宽慰回信时,已是半月过后。时间成为了考验人耐心的方式。有一年春节,因为临近一场全国大赛,学校决定参赛人员不放假。无法回家的我眼泪婆娑,只能从悬挂高空的灯笼里,勾画出家乡的一草一木,以及家人熟悉的身影。

「散文」大红灯笼高高挂

随着时间推移,灯笼已从东方照耀至西方,柏林顿宫、萨 默塞特郡议院、香榭丽舍大街……甚至在高高的埃菲尔铁塔上,一个个灯笼如烈火般绽放。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 马先嘶”“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与灯笼有关的古典诗词,早已浸透在民族文化之中。灯笼高挂西方建筑上,显得神圣而庄重,我们无不惊叹中华民族文化给世界带来的异彩。

不久前,儿子因工作奔波于世界各地,参加各国举办的世 界学术交流活动。当儿子在异国他乡,看见红彤彤的灯笼时, 他说:“思念故乡,因为我的根在中国。”

是的,这个延续千年的照明灯具,已经不再单一指向喜庆色彩,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更是指引回家道路的灯火。

黑夜掩盖不住光亮,高高悬挂的灯笼照耀着前方,散发出璀璨光芒。

作者简介:笔名添翼。中国电力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代表作散文集《似水柔情》。作品《木凳》获全国第五届“书香三八”征文一等奖;《光明使者》获中国电力作协“电力故事 家国情怀”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奖;《飘扬,五星红旗》获重庆能源工会“我和祖国共成长”一等奖等各级奖项。文章主要刊登《脊梁》《城市地理》《新女报》《重庆晚报》等刊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