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翻译公司的美文

2021-12-29 02:38 作者:译国译民 围观:

今天小官儿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公司的企业文化——助人。

案例一:文章作者为Annford。原文如下:

11年时光,把我从译国译民的一枚新人,慢慢的磨成一位老兵。

这些年,公司经历了不少人事变迁。看了微信分组,猛然发现,添加过微信的同事累计也有150人左右,里面一大部分人已经变成前同事。慢慢的,也少了几分多愁善感,多了几分云淡风轻。因为,始终相信,存在即合理。

如果说,离开译国译民后我只能选择记住一句话。我想,我会选择“助人如助己”这一企业文化。因为,这五个字对我影响最深远,指导我所有的待人接物,也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09年入职的我,融入公司还算快。当时的CAT研发一岗,让我在职业生涯初期体会了一把“助人如助己”。可能是性格原因,本身比较热心,对同事们的帮助请求,基本来者不拒。这让我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大家安司安哥地喊。

但对于“助人如助己”的企业文化来源,其实是在今年和林总的一次对话中得知的。据林总回忆,强调助人文化的源头,是2007年10月份,一名印尼华侨通过海都报找我们紧急翻译一些证件。联系我们的时候已经下班了,对方第二天早上又要赶飞机,意味着当天晚上就得翻译盖章好,并送到客户手上。因为当时译员也不多,所以林总就亲自翻译,然后打印盖章送到省人民医院,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把文件送到客户手上的那一刻,作为翻译行业的一员,感觉能够帮上客户,是很有成就感的。于是,这一助人的企业文化后来便刻入译国译民的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译国译民人。

不过,"助人如助己”这五个字,有时也会偏离轨道。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社会,纯粹的助人有时会让我们感觉得不到回报,便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于是,有时候“助己”就被摆到了最前面的位置。目的性十足,这一企业文化也大大变味。其实,就连我这种性格的人有时候也会萌生这种想法。不过现在想想,这也算是人的本性吧,我们不用刻意去压制去掩盖,只要做到真诚助人就可以了。

为了尽量防止“助人如助己”变味,我觉得可以结合”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这句话。曾国藩老先生说的这句话,很多人都以为是只要耕耘,不要收获,其实不然,曾国藩的意思是你耕耘就好了,不要去担心收获。只要耕耘,自然有一天你就会有收成。期待丰收,那你精神压力很重,会徒增烦恼。把握当下,守一不移,只要去努力了,将来就有希望。担忧和等待根本没什么帮助,反而是障碍,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会来,我们要做的只是现在不断地去准备,最后它就来了,所谓不期而至,不期然而来到。

对我而言,在客户合作过程中,的确很多时候“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后面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荫。站客户立场,比客户想得更细更远,做附加值,为客户的个人工作呈现加分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行业资讯和学习资料,为客户扩展人脉机会牵线搭桥,为客户介绍就业机会,支持客户个人的一些小业务礼尚往来,及时夸奖客户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等等。这些所有,其实都是"但问耕耘”的助人。但最终,很多都会自然成为“不问收获”的助己。比如暖心的宽容理解,惊喜地转介绍,客户一句温暖的关心等等。

助人如助己,不忘初心。翻译这条路,我们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案例二:这个故事至今仍让小官儿读起来心潮澎湃……

译国译民企业文化“助人如助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译国译民企业文化“助人如助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小官儿最近读过一段话,大致说的是人中人,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守护共同的价值,增进共同福祉;人上人,追求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多如簇。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愿我们虽满腹心事,仍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