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雅言行的美文

2021-12-28 21:11 作者:逸飞文学 围观:

作者:来日方长

「散文」 人淡如菊

梅兰竹菊“四君子”,国人甚爱之,而我一度讨厌菊。表姐乔菊只比我大几个月,在我面前总摆出一副“老大”的面孔。若仅从年龄角度看,她在我们几个表弟妹中确实是老大,但老大还得有老大的做派,否则下面的人就会不服气。  我最看不惯她好“摆盛”。每次考试得了一百分,她非要弄出动静、引人注目不可。只见她放学后一蹦一跳回到村庄,赖在隔壁张琳同学家玩,就是不回家,还无意似地告诉同学的家长今天考试了。张琳爸爸问起张琳考试成绩,张琳如实回答得了九十二分。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张琳爸爸一半自豪一半关切地问:“乔菊,你这次考了多少分啊?”乔菊一边回答:“一百分!”一边连忙从书包里拿出试卷铺展在台子上。张琳爸爸有些失落,但不忘恭维乔菊说:“不简单啊,又是一百分。张琳啊,你要向乔菊学习呢。”张琳爸爸刚说完,乔菊就收拾好试卷回家了,弄得张琳一脸尴尬。  我还看不惯她告刁状。有一年夏日早上上学前,母亲给了我二角钱,让我上学回来顺路买两斤食盐。中午放学回家,太阳如火烧,地都快烤焦了,我的喉咙渴得直冒烟。于是我用一角五分钱买了盐,另外五分钱买了两支冰棒。我刚从供销社走出来就迎面碰到乔菊。她连忙问:“你买棒冰的钱哪来的?是不是偷姑妈钱了?”我马上递过去一支棒冰,告诉她用了买盐的钱。她拿过棒冰,在唇边拖刷得“唆唆”地响,一副凉快、惬意的样子。没成想经过我家时,她一见到我母亲就告状说我拿钱买棒冰了。母亲最恨孩子不诚实,听完她的话,拿起擀面杖就要揍我,吓得我抱头鼠窜。整个中午我都不敢回家吃饭,在外面乱转,晒得都要冒出油来了,最后实在太饿,只好偷生产队的菜瓜吃。我一边啃着瓜一边恨恨地骂:“你这个该死的乔菊,什么玩意儿!”

「散文」 人淡如菊

  乔菊只长心眼,不长肉,如同细麻杆儿。谁知女大十八变,到了高一那一年,她倒出落成了一个标致的大姑娘!那时乡下人并不忌讳近亲结婚,于是有人给我提亲说:“乔菊生得美,学习又好,你们家亲上加亲,这是多好的事呀!”母亲有些心动,对我说:“像你乔菊姐这么漂亮,人又机灵的姑娘,你到哪儿找呀?再说舅舅又很喜欢你,这门亲事我看行。”我听了急得一蹦老高,“我要娶媳妇,又不找管家。你们还是饶了我吧!”母亲见我态度坚决只好妥协,但心有不甘地说:“你们现在还小,过几年再说吧。”  好在国家很快恢复了高考,我顺利考取了大学,从此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乔菊。乔菊因为那年高考数学没有考好,只读了中等师范学校,后来在省城做了小学老师,去年在区教育局局长的位子上退到了二线。凭心而论,她在仕途上的成就远远高出于我,但我并不羡慕她。  直到遇到李菊,我才对菊花有了好感。李菊是一家网站的散文主编,因为文字的缘故,我与她有了交往。得知她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正宗科班出身,我便称呼她为老师,况且人家确实是老师,H省某名校的高中语文老师,还是从全国公开招聘过去的。人有时就像刺猬,即使好朋友,距离近了便容易伤着对方。我与李菊的交往,一开始很愉快,但聊着聊着便有了纷争,一次在QQ里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事后我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犀利了,不禁自责起来。过了几天,我却读到她在空间里发的一张《初识先生》的帖子:

「散文」 人淡如菊

初冬的天,外面冷,家里也冷。而就在这微冷中,一种温暖悄然来到身边,那便是初识了先生。  与先生相识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因为一个缘故,我常常能读到他的文章。还因为我的执拗,偏偏想与先生作文章上的交流,这便有了与先生相识的机缘。几番交流后,先生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善辩。  说到先生善辩,还要从他的文章说起。我们第一次相识便是在互不相让的争论中开始的。那时,他并不以我是读者而相让,更不以我是女性而随和。我一问,他一答,我不同意,他便反问,就这样来来回回较量了好久,结果还是谁也不能说服谁。第二次,我们也是因为认真而辩了起来。记得那一天,我们谈的是担当。观点上大致相同,只在一个概念的划分上各持已见。在辩论的过程中,先生从从容容,一个个例子,“文士”与“武士”的区别,“士人”与“读书人"的概念分合,陈寅恪、老舍、屈原,甚至还给要我讲了西方的骑士精神。愈辩愈深,我则是死死抻住一点,拒不投降,其实心里早已佩服先生的博学和辩才了。后来,我有幸又读到他回忆在大学时代的文章,方知他那时就是辩才,甚是了得。从此,我不与先生辩,而改为聆听,不时附和一句。当我学会聆听后,发现先生的阅读视野与我的竟有交集,这对于读书人来说,真是幸运的事。

「散文」 人淡如菊

  于是,常择彼此闲暇之时,我们随意谈天,谈着谈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就来了。或许在我这个小妹面前,心态轻松的缘故,先生的思路清晰,而且常常对比剖析,入木三分。我说:“先生说起这些来,还如青春热血一般。先生不是说要变得慈祥一些吗?”他笑着继续说,也不搭理我的调侃。说到文学史上的人物,先生和我也有交集,我们共同喜欢的有几位作家,不喜欢的也有几位作家,先生欣赏鲁迅,尤其他的不屈服,他的有担当。当然没有担当的一些人也遭到了我和先生的一致声讨。就在这样的谈论中,时间悄悄地就跑掉了,往往要到很晚才收兵,改日再谈。  我问先生正在读什么,先生给我推荐了他正在读的一套百年文荟丛书,共三卷。于是我也从网上目录,挑一些我能看得懂的感兴趣的搜来读。有一天晚上,先生出去应酬了,我恰好读到有想法处,有好多问题和想法盼能与先生交流,但是,先生在忙着聚会呢。从九点等到十点,从十点等到十一点,总觉有点怅怅的。第二天,先生归来,赶紧找空将我的想法跟他谈了,先生也觉得对,我的心便有飘飘然之感。先生的权威性就这样在他的善辩和博学的影响下,在我的头脑中树立起来了。  先生告诉我,写文章不能光感性,更要有理性。我想这也是他善辩的一个原因。我也知道,他是指我文章的问题。我硬着头强辩道:“我知道,我就是不改。”先生也无奈,只好说:“好吧,随着兴趣去吧。”先生的文章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理性,而这理性表现在文章中除了不偏颇不感情用事外,还有一个就是思路清晰。也正是在读先生的文章中,我渐渐看懂了一些,也知道文章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草蛇灰线的意义和作用了。这几天,我一直在读先生的文章,每每与先生交流,常能得到认可。于是不自量力地说:“先生,那我可就是你文章的知音了。"这便是我与先生初识后,他留给我的善辩印象。若还有余话,那便是,我发现先生身上也有一种担当精神。这个在以后再慢慢了解来吧。

「散文」 人淡如菊

后来我与李菊的话题渐渐由公域转到了私域。得知他们夫妻分居两地,因为丈夫某些不良习惯而不得不离开故土,到H省来执教。我劝她,不要企图改变一个人,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还是宽容些好。比如有人喜欢玩牌,有人喜欢文字。其实写作与玩牌类似,只不过文字牌比扑克、麻将牌的个数多一些。扑克五十四张、麻将一百四十四张,文字牌要五六千张呢。写出一片好文便相当于“成”了一副大牌。她接受了我的观点,但清官难断家务事,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不久,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躺在水上的故乡》到了一校阶段,李菊自告奋勇要帮我校对。我考虑她正带毕业班,且儿子也将面临高考,便婉言谢绝她。李菊则说,校对我的文稿,可以再次阅读,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把电子稿发给她,得到了她很大的帮助,尤其在文法上,更让我受益匪浅。后来出版社责任编辑说我的文字很干净,岂知这里付出了李菊多少心血啊!  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我发了一篇《雪,如你》的散文,是怀念老家一位卖花姑娘的。李菊立即帮我编辑,其中三个段落还是她增添上去的。经她完善后,这篇稿子多了诗情,有了韵味。随着交往的深入,她又在空间贴了一篇与我有关的《驿路上的相逢:再读先生》的帖子: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相信书信是人们精神沟通的最佳方式。想一想,疲惫一天,油灯一盏,想生而为何,累而为何,难免略微对影自怜时,若无客相约,夜半烛枯,心绪便更难解。而那时,往往素笺一展,笔帽一旋,借着跳跃的烛火或黯淡的灯光,同时也纳夜的深沉与宁静于情感中,将心情拿捏得极好地,一笔笔地写在纸上。次日,最紧迫的事便是寄信了。  那时,等信的时候,是最激动最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时候,小小的思想都交付给了明月清风,怎样能快一点得到回应呢。

「散文」 人淡如菊

  生活中的自己和精神层面的自己有时真不是统一的,你无论如何也难以对着一个熟知你各项短处的人谈理想谈人生,往往会遭遇白眼或不解。咦,这个人,平日里就赚那么一点点钱,还聊什么萨特?讲什么庞龙?再瞧那个人,自己家的事一塌糊涂,还聊什么采菊东篱下。如此这般等等,便是世人所说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吧。然而,我也相信人多是有思想的,这种灵魂与思想若非执著拂拭,早落到了世俗的尘埃中,无迹可寻,那么,这个人,也就不知生而为何,累而为何了。  一种神交叫做跨越了时空。可与古人交,如狂傲的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或与自然交,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些都是了不起的神交,是一种有绝对的自信才有的向往与追求。至于在凡俗生活中茍且还欲保持点什么的芸芸众生来讲,或许还是希望有那么一个两个三五个懂自己的具体的可聊得来的朋友吧。因为相信网络,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所以,也先后结识了一些极好的朋友。他们从网络走向真实,始终坦荡如君子,那动的到底是风还是幡,确实仅在于己心动与不动。萧红与鲁迅先生,总有人想入非非些,其实不过是小人之目光而已。人的心到底还是真的多。  而今,我以自己的拙鄙的文章,竟也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情谊,那便来自与先生的交往。《初识先生》是几次与先生谈文后的一次情感铺排,不着色,无夸饰,单单地对友情的记忆和珍视。先生读后,回我一篇,也是一气呵成,但比我的有情趣了许多,至今仍遐想那醒在窗外啁啾鸟鸣声的况境下该带来一个多么清闲的深秋之晨!

「散文」 人淡如菊

  与先生交流,所得思想教益颇多。然而最想说的,竟还是他的脾气。脾气有时可抽象为个性,有时可具化为某种态度。天涯不可比邻,然而,通过文章、言谈也可跨过空间的距离,友人变得亲切,先生某几个时段的态度,和他文章中贯穿的思想使我觉得先生真是个有“脾气”的人。如个性。常分析先生的文章,问他为何常涉及那些时政、自然、社会、人生的话题,为文可以轻松些,可以粉饰,甚或可以无病呻吟,为何总要条分缕析,一题引而呈万象纷芸。先生坚持,一边说自己不过是调侃谐趣而已,一边仍将那文章写出一份大情怀来。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担当情怀。孔子虽说:“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然而他几时忘了天下呢?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中国文人士大夫即便于蛮野瘴厉的边荒之地仍保持一种爱民爱天下的坚贞。当下,在这个无英雄,也不需英雄的时代,我从先生的文章中读出了满满的正能量,游一园,他思想可及生态与自然;闻一事,他可取譬连类,由事及人,由人及世风,虽没有慷慨陈词,但洋洋洒洒、纵横笔墨间,也将一景一事一人分析透辟,常惹来读者的我为他多有担忧。  这也许就是先生的“脾气”,不苟同,有思考,有个性,与这样的先生交流,时常半天我也插不上一句话。然而当我慢慢听下来后,往往也觉得和那书上说的一致,便深以为然。如果说这是先生的大脾气——个性,那么我也见识过先生的“小脾气”。  先生曾不轻不重批评我两次。那一次,我们谈到文章的交流问题,我说自己的东西绝对不拿出去,先生说这是自我欣赏,缺少分享的大度;我说随性而走,先生说做一件事要做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先生说着说着好像脾气就来了,见我试图努力将问题扔到阴影里不去思考解决,先生说在一件事没有结果前,要善意去分析对待,不能随意揣测别人,结果往往会拒绝了自己的珍视的东西。最后,他生气了,说“我是老古董,我的批评你别在意”。先生为人真诚坦荡、让人感觉亲切真实、温暖,我心感激,从此不敢再惹先生生气。

「散文」 人淡如菊

  这是先生的“小脾气”,遇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正确的、向上的、积极的。当他发现需要帮助小友改变观念时,从不吝言讳语,不虚不假,向来我感觉到的先生就如那清晨明亮的晨光、夜晚璀璨的星子。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当下这个网络时代所能寻到的非常难得非常有品位的友情吧。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我与先生识,便一直有幸运之感。不断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先生更多的方面,而了解愈多,一种怯怯的心理愈发强烈,甚或有时不敢讲话,这种怯意来自于我的见识短浅,更来源于生活的闭塞无识,就似鲁迅先生笔下那个从皮袍子下榨出来的“小我"。除了先生的脾气令我怯而生敬外,还有他的思维。而他的冷静清醒的思维脉络,也恰如江南的曲巷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先生说话写文章,条分缕析,遣词派句,从不罗嗦,而其思路也流畅如条条归于江海的支流。听先生说话,我渐渐了解,他语速稳当,用词妥贴,我在倾听中,也懂得先生的话到哪里是告一段落了,那时便插上一句半句。先生略微停顿后,或赞或再补充。他讲给我一定要记住几句话: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人至察刚无朋,水至清则无鱼。就这三句话,他旁类牵延,细加分析人与人相处时,赞扬别人是一种善良,对别人的赞扬要分析清楚,不可头脑发热。什么叫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他用低调谦逊来比方,比如有的人很张扬很高傲,目下无尘也无人,总有些高调,这就不好,而有些人,涵养有,谦逊有,这样不张扬自己,也易于与人相处,这便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刚无徒“是先生批评我的又一利语。  他相信人性是善的,但也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他有脾气,但也没有脾气。但凡他人他事有些可取可谅之处,即便自己多少有些委屈,也就放下不提。这或许是他多年人生历炼,然而我更相信这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不倨傲、不高昂,总是谦谦君子,坦荡言行。没有见过先生,更无从想象年轻时的先生是怎样一个成长历程,又是怎样的环境熏染使得他这般得体适当。先生有好些文章还待读,努力修为自己,争取做一个好读者,好的倾听者。 李菊的文字让我汗颜,但对我是一种激励。我曾在一篇随笔中写道:“写作能改变人,能将一个胆小怕事者变得勇敢,将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变得果断,将一个猥琐的的人变得高尚,最后就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作家。”由于才情所限,我这辈子再怎么努力,终难成为作家,但我会把自己所思所悟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散文」 人淡如菊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只短短四十年便从农耕时代进入到工业文明,我愿意把自己在农耕时代经历的事写下来,也算是在文明进程的这棵参天大树上刻上一段浅浅的指甲痕。  我深知,在文字与文学之间存在一段很长的距离,前者是作者的文字表达,后者才是作家的作品,但都需要用睿智去观察,用才情去行走。我们可以通过记事、感悟、抒情等方式,在组织文字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我们不需要购置卡拉OK设备便能表达心声,不需要单反相机就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也不需要去桑拿房便可以清除思想上的污垢。没有人可以剥夺我们思想的自由,没有人能剥夺我们品味快乐的机会,没有人能够限制我们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一张纸,一支笔;一面显示屏,一只键盘,只要能组织文字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就可以描绘我们眼中的客观世界。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随着交往的深入,李菊对我的称呼由“先生”改成了“兄长”,我就把她当做“邻家小妹”。她在空间里发了一张《春风里——三致兄长》的帖子:人与人的相识,有时真的是隔山又隔水,也能成为莫逆。如一片云总会追寻相似的另一朵,明月总有松林相托才稳妥。这可能就是缘份的最诗意解释吧,我与兄长的相遇便觉如此可解。  与兄长相识在秋季,初秋。而因为两地,秋也不同。我这里早已村村黄叶,兄那里还是绿漪清波。我这里莲仅余剩枝倒垂水面,兄那里还可时闻蜻蜓拂水声。当我们在各自的空间中转换时,也在不断交换着彼此的思想、看法和人生经历。渐渐有了亲切感。兄那严而威的想象面容也柔和了许多。自己那忐忑、扭捏的心态逐渐平和。

「散文」 人淡如菊

  兄长是个博学的人。然而最先使我敬佩的还是他严谨的思维,清晰明确的表达。写出来的文章不拖沓,不矫情,主题明确。分析时又能绕树千匝,绵密而周到地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尽展。我想这是需要功力的,而这种功力修得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写出干净、利落的文字的人,一定也是对一切不应付,不苟且,不虚假的。而我的兄长便如此。  兄长博学,但不掉书袋。写出来的文字,不见堆砌和繁杂的知识渲染。只要到了该用的地方,大大方方引来一处,不半掩琵琶,也就有了坦荡;不多多举例,就见出了自信。在我读其他人的某些文章时,有时真的会为一些刻意的知识堆累而觉太过。比如说菊花吧,只一句半句便好,如醉香,微醺即可,偏偏我会看到大段的引文,作者似乎很怕不能搜尽古今菊花诗而自矜少了一分。这样的段落读来实在是累,有时还真真的为作者赧颜。兄长的文章不这样,他也各处引来,但从不堆,这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之一。  除了思想、写作时博而慎外,兄长还引领我逐渐学会一种普世的人文关怀。我识兄长不久,兄长写文很久。所以我一篇篇读来,发现其为文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那便是关怀世情。他的文章总写得那么“大”。这个“大”指的是主题,即对人生、自然等等的探寻。由一事,可及一种现象;由一人,可及一类人群;由一春,可见四季可爱。总之,他想告诉我们的,除了那具体的人、事、景外,还有后面更为深沉的情感。关心社会风气,关注平凡而善良的人群,呼吁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有时,他是正面着笔、缓缓提笔前行,有时细心有时热情地将情感或藏于字句后或展于段落间。总之,他不无病而吟,这也许和他的工作有关,然而我更觉得还是与他的“三观”密切些。  也确实,长久相处下来,我从兄长那里学到的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应具备的品质。既爱护好自己的生活,也关照他人和社会,还有生命的真正依托——美丽的正在遭受破坏的大自然。世界何其大,我遇到并了解,最终从兄长那里得到许多教诲,又岂是一个简单的缘份可说尽的呢,每每想到这些,心中的温暖和感激就如盛不下的水,溢了个满心。  当然,兄长也并不一直这般大情怀,从他的文章中和交流中,我了解到兄长作为一个凡夫而有的小情怀。多少次的交流,多少篇文章的阅读,使我能完整清晰地勾勒出兄长前半生的生活轨迹,仅仅是大体而已,但也可见出我对兄长的敬佩与好奇。在静静的个人思考时,想到兄长,尤其是想到那并不平凡的半生努力和几番遭际时,也总觉不易。看现在的兄长总一张笑意盈盈的脸庞,也不会不相信那后面的沧桑。私下里想,现在的兄长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生阶段,这样的沉着淡然心态我是要练多少年才可以修得的啊。

「散文」 人淡如菊

  得兄长教诲颇多,却不敢日日打扰,许是心里最初相识时的那份胆怯始终还在吧。算一算,又是好久没有跟兄长交流了,一年四季,我们共同分享了秋、冬、春,而今初夏已至,兄长可忙?每日里常惦记着兄长将出的书,期待的心情不曾减损一分。想起一句词:“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兄长说我是他的邻家小妹,那么这句诗就再恰切不过了。一个怯怯的,又充满了向往崇敬心情的邻家小妹,正留连地不时回首,想从兄那里长长久久地受诲。若如此,那就是长长久久地在春风里了。 再后来不知何故,李菊突然不再联系我了。第二本散文集《栖霞山谷红叶飞》出版后,我在第一时间就给她寄去了一本,但没有听到她一句评论,第三本散文集《春风又绿池塘柳》出版后,也没有看到她只言片语。巴尔扎克在《家族复仇》有一句话,即人世间猜疑比妒忌对友谊造成的伤害更大。我无意解释什么,但求问心无愧。但看到李菊在空间发表关于读《论语》以及唐诗的心得、与儿子相处的温馨、看到学生们进步的欣喜,还有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我都为她高兴。  今天早上我在QQ聊天室接到李菊的语音留言,大意是最近读了我几篇文章,高兴我很努力,而她正带高二班,暑假期间训练学生作文,所以很忙,还告诫我“秋老虎”肆虐,注意防暑。我听了很开心,那个消失多时的“邻家小妹”又回来了!  婚外的男女关系就如同分别在一条大河两边同方向行走的人,虽相互欣赏,但无法靠近。因为是异性朋友,所以之间相隔一条河流。因为珍视这份友谊,彼此把自己站成了对岸。  一个人不见得非要大富大贵不可,像乔菊那样混一个局长退休又如何?只要活在精神自由的世界里,如李菊这样的读书人,手里有酒,座中有友,观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谨以此文,祝福她!

「散文」 人淡如菊

百度搜索逸飞中文网,欣赏更多精彩文章,诗意每一个平凡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