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盘中餐绘本故事读后感(盘中餐绘本故事内容)

2022-06-15 03:40 作者:邳州图话 围观:

盘中餐

——读《狗日的粮食》有感

文/孙兰茂

谁知盘中餐——读《狗日的粮食》有感

在网上有幸阅读了刘恒的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对这一经典作品,自知知识浅陋,我没资格妄加评论,只能在此肤浅地谈一些感想。

杏花丢失了粮本,被老公杨天宽打了一顿。因想不开,她自尽了。

在那个年代,粮食对杨天宽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他用二百斤谷子就买一个叫杏花的瘿袋媳妇。为了养活他们众多的孩子,杨天宽甘愿做一个被杏花管束的不像男人的男人。当媳妇说“明天吃什么?”的时候,正与媳妇温存的杨天宽竟当即没了兴致。

为了生存,为了粮食,杏花无所不用其极,女人的尊严在她身上已荡然无存。在生产队劳动期间,她偷懒,为的是攒下力气在休息期间拼命地挖野菜。劳动期间偷一把集体的粮食装在裤袋里,也是常有的事。为了填饱肚子,她偷摘了邻居家的葫芦,并对邻居家骂了许多脏话。为了几个玉米粒,她把马粪蛋子捏碎,拿到河水里反复漂洗。

杏花临死前喃喃自语地骂道:“狗日的…粮食”。这是咒骂,是悔恨,是饱含那个时代对于生活的不易以及心酸,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因天灾人祸,挨饿是普遍的。我的老家人以地瓜干,地瓜叶及野菜充饥。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慢慢地结束了吃地瓜干的历史。

谁知盘中餐——读《狗日的粮食》有感

因母亲分不清荠菜与“剪股(剪股草的方言叫法)”的区别,做出的饭团就苦涩兼有。父亲装了两个饭团去公社开会,因舍不得饭团里少有的黄豆粒,他硬是一点点地把饭团咽了下去。

每次喝完稀饭,父亲都让我们用煎饼把碗擦干净(有时用舌头舔)吃下肚再离开。为了填饱肚子,在东北逃荒的日子,母亲常常冒着严寒,挪着小脚出去讨饭。

上小学的时候,村上的人家家户户都安装一个小广播。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则新闻:“抓生产是保险呢?还是危险?”意思是说,只抓生产,不抓阶级斗争是危险的。于是,只顾着抓阶级斗争了,农田荒芜了也没有人管。再说,麻雀,何罪之有?那时候,麻雀竟也遭了灭顶之灾。麻雀没了,庄稼地里的虫子却多了起来。虫子吃庄稼,其后果是致命的。这一切能都归结为天灾吗?显然不能,很大一部分是人祸!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包干到户的推行,再加上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农村不仅远离了饥饿,脱离了贫困,而且基本上达到了全民小康的宏伟目标。

但是,也应看到,仍有一些人还未脱离贫困,也有一些人会因各种原因再次返贫。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一旦能吃饱饭,社会就滋生腐败?为什么一旦小富,铺张浪费现象就开始盛行?记得我在淮阴上学的时候,每餐结束以后,厨房的师傅都能在餐桌上捡到不少红烧肉块。校长都对这种浪费现象说得不耐烦了,于是就用铁丝将这些肉块串了长长的一串挂到厨房门口的墙上,用以警示大家,浪费是可耻的。八十年代初,社会经济还相对贫困,在乡下能吃上一顿肉那是很奢望的事。

前段时间我去乡下吃了一顿喜酒。八个人一桌,上了二十多道菜,都是海鲜及大鱼大肉。连三分之一也没吃,就统统倒进了垃圾桶。我对此不解,同桌的客人说:“现在都时兴这样,大操大办显得大气。孩子结婚,老家要有楼房,在城里还要有,另外还要有小车。在办酒席上,菜上的少,或不够档次,人家会笑话,家里的人出来进去都抬不起头。”

再看看那些贪官们,戴名表,抽九五之尊,包小三,泡明星。实在是令人发指。

想想杨天宽一家八口人,吃完饭用舌头舔碗的情形,想想我的邻居弥留之际呼喊着“我要吃饭”的情形,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下眼泪。

有一年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乡,她一个劲儿地说自家生活的如何如何的好,儿子女儿的婚事办的如何如何的气派。并说自己丢了一块一万多块钱的手表,毫不含糊地又以同样的价钱买了一块,等等。

前两天我出去买饭,一女孩不小心把饭丢在了地上。我招呼说,你的饭丢了。那女孩却轻蔑地瞟我一眼,仍继续走她的路。

饭是用塑料袋包装着的,有什么呢?我弯腰捡了起来。

中国有句古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自成夺取北京又败走京城的教训,一刻也不能忘记。杨天宽及杏花的生活悲剧绝不能重演。我们的进京赶考还远远没有结束。

保护耕地红线,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严惩腐败,狠刹奢靡之风,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提倡光盘行动。国家的这些政策和举措深得民心啊!

谁知盘中餐——读《狗日的粮食》有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