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胡河清文集读后感

2022-06-15 00:00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围观:

丙申年夏末时节,在南京东郊仙林某校园听讲座,遇到陆建华,仍然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情绪昂扬,话语间,还是不减当年锋芒。讲课者中有他的晚辈,但陆建华在台下认真听讲,一丝不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陆建华对我也是鼓励有加,就连我在报章上的区区千字小文,他也是一再鼓励,令人心热。最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线装本《勉耕斋里的诗意追求》,一函四卷,未翻阅已觉一股书香袭来。这是陆建华大半辈子文墨生涯的一次回顾总结,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何很少看到陆建华眉头紧锁焦虑烦躁方寸大乱的时候?他为何总是不卑不亢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的神态?每每接到陆建华电话,总是声音洪亮,条理分明,根本不像是年逾古稀之年了……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这样一位文海老骥笑看红尘荣辱静守书斋风景几十年如一日?而且在所谓的退下来之后更是斗志不减豪情满怀?读了这部书,似可以清楚地找到答案。

总观陆建华近60年写下的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汪曾祺的研究,二是自己的散文创作,三是他的评论文字。说到汪曾祺,实在是一位大器晚成、成就卓著的一代大家。并非谬托知己,我在六朝松下读书的时候,曾经抄写过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反复研读,如醉如痴,而当时我根本无从知道陆建华。谁能料到,大学毕业两年后,却与陆建华在北京西路草场门侧的大院做了同事。那个时候,年轻小伙子在机关里,除了认认真真做好杂事、踏踏实实写好公文外,还是有点不甘寂寞不谙世事,也就悄悄写点东西,算是一种寄托。当时的主要园地就是作家赵本夫的女儿赵允芳主持的《服务导报》的有关版面。自以为暗度陈仓,悄然而行,但还是被陆建华发现了,他居然给予热情肯定,让我坚持不懈。当我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文批评《收获》上的一部长篇小说,进一步引起了陆建华的重视,他特地约我到他的办公室作了一番长谈。那次谈话,陆建华纵论江苏文坛,还重点说到自己研究汪曾祺的种种感悟心得,汪曾祺与沈从文的师生交往,甚至还有汪曾祺与江青的点滴接触,议论风生,引经据典,一口浓重高邮口音的普通话,令我茅塞顿开,如沐春风。后来,陆建华赠我他耗费了不少心血写成的《汪曾祺传》,这或许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汪曾祺的传记吧。我当时住在光华门东街,每天要穿越大半个南京城上下班。我连夜读完,写了一篇读后感,刊发在当时的《江苏宣传》上,文中我有汪曾祺“参透”了人生的话。就“参透”两字,有编辑找到陆建华,说“参透”是否改为“悟透”,陆建华沉吟片刻说:不要改,就是“参透”!陆建华研究揄扬传播汪曾祺先生,不是浅尝辄止,很快就改弦更张,而是不遗余力,持之以恒,真可谓“一‘汪’情深”。我们看到他主编的《汪曾祺文集》,他的《私信中的汪曾祺》《汪曾祺的春夏秋冬》等等,联辔而至,蔚为大观。这些成果,筚路蓝缕,嘉惠后学,说是汪曾祺研究的基础性奠基性工作,并非阿谀之词吧。

陆建华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大大受到了汪曾祺先生的影响而又自成风格。他的散文,是情真意切的,是言必由衷的,是爽利明了的,是简洁清晰的,是风趣诙谐的,他的写亲情、友情、乡情的散文,尤为精彩。作家艾煊曾撰文称赞陆建华擅长“俯拾身边事,抒发心中情”,并说:“古代有官位名拾遗,建华同志也是一位文场拾遗,马路上,会场上,随处都可拾到故事,拾到情绪情感,发而为妙文。”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在写作的巉岩小径上跋涉攀登籍籍无名的人,都渴望得到陆建华的点拨支持。陆建华总是热情鼓励奖掖后进,但他也决不当乡愿,说廉价的好话,有时候也是相当坦率直接地给予忠告,如《请原谅我铁石心肠》,对生活中少数业余作者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坦诚相劝,语含真情,读罢此文,真是令人五味杂陈,心生感慨。有一段时间,我住在南湖岳母家里,陆建华家在莫愁新寓,相距甚近。他有时候会喊我一起骑自行车下班。一路行走,一路攀谈。他提到我在《扬子晚报》副刊上的《缅想胡河清》,说是写得太消沉悲苦了,应该可以更昂扬些,多些亮色,我唯唯连声,有点勉强。他就大度地说,这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一段时间,河北文坛的所谓“三驾马车”,还有贾平凹的《浮躁》议论纷然,他也招呼我和他一起去《钟山》编辑部参加一些活动,了解一些情况。贾平凹在江浙一带参观考察后,写了一部小说《土门》,有好事者进行无端比附对号入座,也是陆建华让我写一小文,说点一孔之见。

陆建华的评论,真是文如其人,直率坦言,不玩文字游戏,不搞遮遮掩掩,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他很少玩弄华丽的辞藻、令人炫目的术语,他是力透纸背直抒胸臆的,也是发乎赤诚出于善意极少虚意周旋的。《勉耕斋里的诗意追求》中收录了他的若干评论文字,从他评论谭谈的《山道弯弯》,到周立波的《禾场上》,还有对电影《追鱼》等,他都是认真评点,绝少敷衍。而最为精到耐读的还是陆建华对汪曾祺作品的评论,汪曾祺与陆建华,有时候还真是很难截然分开呢。陆建华发表文章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之初,看他的自序文字,夫子自道,检点平生,其崖岸坚守,宠辱不惊,令人仰慕钦敬。

《勉耕斋里的诗意追求》还辑录有不少朋友知己对陆建华的评点文字,作家范小青说得好,诗意就是年轻,陆建华是朝气蓬勃的,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也是心态平和充实快乐的。单看他半个多世纪坚持集报剪报,经年分门别类,一一装订成册,至今已达120多卷,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陆建华家庭美满,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子女出息,朋友们都知道,他的孩子在家中是喊他“老陆”的,足见陆建华作风民主不拘繁文缛节之一斑。退休后的陆建华,真是更为心情舒畅,也更为硕果累累了。这倒很容易让人想起出生在三百年前的袁枚,袁枚在过了而立之年不久就辞别官场归隐随园,流连小仓山下,留下近千万文字传诸人间,与他同时的不要说五品四品即使贵为一品二品的封疆大吏尚书侍郎,又有多少人记得啊。

陆建华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勉耕斋”,意为勉力笔耕。此刚出的《勉耕斋里的诗意追求》是他在文学大道上多年不懈追求的最好见证。在此短文结尾,我谨对陆建华在未来岁月里的诗意追求,送上深深的祝福。

(《勉耕斋里的诗意追求》,陆建华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